我平时盯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有人发消息问:“某只股票刚出了大宗交易,到底是要涨还是要跌?”其实我刚入股市的头一年,也被这个问题绕得晕头转向——明明前一天看大宗交易是机构大手笔买,结果第二天股票反而跌了3个点;还有次看到折价8%的大宗交易,吓得赶紧卖了,结果没几天股价又涨回原位。后来摸爬滚打久了才明白,大宗交易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信号,得拆开里面的细节慢慢捋。
先给刚接触的朋友说清楚,大宗交易就是大资金之间的“批发买卖”——比如机构、大股东之间一次性卖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股票,不像我们小散在二级市场一点点买。但同样是“批发”,里面的门道差远了。比如说最直观的“折价率”——就是大宗交易价格比当天收盘价低多少。我之前踩过一个坑:有只股票出了一笔折价11%的大宗交易,我当时没当回事,结果接下来三天连续下跌,后来查公告才知道是大股东着急套现减持——卖方都急着甩货了,说明他自己都不看好短期走势,股价能不跌吗?但如果是溢价或者小幅折价(比如折价1%以内),情况就不一样了:去年有只医药股,大宗交易溢价3%,买方是一家公募基金,后来看研报才知道他们看好公司新药物的临床数据,结果不到两个月股价涨了20%——这就是明显的利好信号。
再看“买卖方是谁”。要是买方是机构专用账户(比如公募、私募、社保),那大概率是长期看好公司的基本面,这种大宗交易可以当作“定心丸”;但如果买方是自然人或者游资账户,那就要小心了——他们可能只是短期炒作,今天买明天就卖,股价波动会特别大。反过来,要是卖方是大股东或者董监高,不管折价多少,短期都得警惕——他们比我们更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要是连他们都在卖,肯定有问题;但如果是机构之间的调仓(比如A基金卖、B基金买),那可能只是两家机构对行业的看法不同,影响不大。
还有“行业大环境”也不能忽略。比如去年新能源行业在政策风口上,有只新能源股出了一笔折价5%的大宗交易,我当时用希财舆情宝查了下,发现机构研报都在说这家公司的新产能下个月要落地,而且舆情评分一直在涨——结果没过一周,股价就反弹了10%。这时候就算有折价,也得结合行业趋势看,不能一刀切。
其实我现在看大宗交易,再也不会只盯着“买”或者“卖”这两个字了,都会用希财舆情宝辅助查背后的逻辑。它能实时监控这只股票的全网舆情,比如新闻、公告、分析师观点,还能用大白话告诉我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以前我得花两三个小时翻研报、查公告,现在十分钟就能搞清楚“谁在买、为什么买”。关键是每天只要一块钱,省下来的时间和信息差,很快就能赚回来。想试的话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有免费额度看舆情和评分。
说到底,大宗交易就是个“信号弹”,但不是“判决书”。得把折价率、买卖方、行业趋势这些细节拼起来看,再结合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情绪。我之前亏的那些钱,都是因为只看表面没挖细节,现在有了工具辅助,虽然不能保证每笔都对,但至少比以前稳多了——毕竟炒股这件事,最怕的就是“瞎猜”,最需要的就是“把信息搞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