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留言问我:大数据花了,综合评分又不足,这种情况还能借到钱吗?说实话,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着急的。毕竟谁都可能遇到临时用钱的时候,但大数据乱了、评分不够,很多平台确实会直接拒贷。今天我就结合平时工作里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种时候能尝试的借钱渠道,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得说清楚,大数据花了和综合评分不足是两回事,但经常同时出现。大数据花,简单讲就是你在各种借贷平台、信用卡、分期购物平台的申请记录、查询记录太多太频繁,比如一个月点了七八次贷款额度、申请了五六张信用卡,系统会觉得你资金需求迫切,风险高。综合评分不足则更复杂,是平台根据你的信用记录、收入稳定性、负债情况、查询次数等多个维度打分,总分没达到平台要求,就会显示评分不足。
那这种情况能去哪儿借?得从对大数据和评分容忍度相对高的渠道里找,同时避开那些肯定会拒的。
第一个可以试试的是部分银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别觉得银行门槛高就直接放弃,现在有些银行针对个人小额应急需求,推出了线上小额信用贷,这类产品更看重你的基本征信(比如有没有逾期)和收入稳定性,对大数据的花容忍度相对高一些。申请的时候注意,别选那种明确要求征信良好、无过多查询的产品,多看看银行官网或APP里标注小额应急灵活审批的,申请前可以先打银行客服电话问清楚,比如我最近查询次数有点多,但没有逾期,收入稳定,能申请吗? 这类产品额度一般在1万到10万,利率大多在年化6%-12%,合规性强,不会有套路,但审核可能需要1-3个工作日,着急用钱的话得提前规划。
第二个渠道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这类公司是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比普通网贷平台正规,而且很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型更灵活,除了大数据,也会看你的社保、公积金、工资流水这些硬实力。比如你大数据花了,但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流水(最好是打卡工资,能证明收入来源),社保公积金连续交了半年以上,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可能会通过审批。申请的时候直接去公司官网或官方APP,别通过第三方中介,避免信息泄露。额度通常在5000到20万,利率年化10%-24%之间(超过24%的要警惕),审核速度比银行快,一般1-2天出结果。
第三个可以考虑小额贷款公司,但这里必须强调:一定要选当地持牌的小额贷款公司。怎么判断?看营业执照上有没有小额贷款业务资质,登录当地金融监管局官网查备案信息。这类公司的审核尺度通常比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更宽松,可能不太在意你大数据花了多少,但会重点核实你的还款能力,比如有没有稳定工作、名下有没有能证明资产的东西(比如房产、车辆,不用抵押,但可以作为还款能力的辅助证明)。不过利率可能会高一些,年化15%-24%都有可能,申请前一定要让对方出示利率明细,算清楚总利息,避免砍头息(比如借1万先扣2000利息,实际到手8000,这种绝对不行)。
除了这些机构,还有个最稳妥但很多人不好意思开口的渠道——亲友借款。虽然不算借钱平台,但这种方式没有利息压力,也不会影响征信,只要提前说清楚还款时间和方式,别因为钱伤了感情就行。如果实在抹不开面子,也可以写个简单的借条,让对方放心。
这里必须提醒几点:不管选哪个渠道,都要先核实机构资质,查清楚是不是持牌经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持牌小贷公司都是合规的),避免碰那些没有资质、利息模糊、要求先交手续费保证金的平台,这些十有八九是套路贷。另外,借款额度别超过自己的还款能力,比如月薪5000,借5万可能压力太大,容易逾期,反而让征信更差。
最后说句实在话,借钱只是应急,更重要的是把大数据花和综合评分不足的问题解决掉。平时别乱点网贷额度、别频繁申请信用卡,半年内少查征信,把手里的小额负债先还一部分,增加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兼职、提升主业收入),慢慢评分就会上来。毕竟,只有自己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好了,以后借钱才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