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老用户急匆匆打电话问我:“张哥,我上个月借的那个网贷逾期了,今天催收竟然打到我妈手机上了!我发誓申请的时候绝对没填过我妈电话,他们到底怎么知道的?”挂了电话我叹了口气,这种问题其实每天都有人问——网贷平台获取家人电话的渠道,比大家想的要“隐蔽”得多,很多时候甚至是咱们自己在申请过程中“交出去”的,只是当时没留意。今天我就结合这些年接触的案例,跟大家好好聊聊这里面的门道。
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咱们自己主动填写的信息,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你回忆下,申请网贷时是不是有“紧急联系人”“家庭联系人”的填写项?有些平台会标“必填”,有些则标“选填”,但后面跟着一行小字“未填写可能影响审核”。我见过太多用户,为了赶紧拿到钱,随手就填了爸妈或配偶的电话,甚至有人填完转头就忘了这回事。前阵子某贷款论坛有个热帖,楼主说自己当时觉得“紧急联系人”就是个形式,填了他哥的电话,结果逾期后催收直接联系他哥,他哥还以为他出了什么事,差点报警。这里要提醒大家:只要是自己填过的联系方式,平台都有记录,逾期后必然会成为催收对象,千万别抱侥幸心理。
再说说手机权限这个“隐形杀手”。现在的网贷APP,安装时都会弹一堆权限申请,比如“读取通讯录”“读取通话记录”“获取位置信息”。我敢打赌,80%的人都是“允许”“同意”一路点到底,根本不看具体内容。但你知道吗?一旦同意“读取通讯录”,平台就能获取你手机里所有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包括你标注“妈妈”“爸爸”“老婆”的号码;同意“读取通话记录”,他们还能分析你最近跟谁联系最频繁,进而判断谁是你的家人。之前有个用户更夸张,手机里装了7个网贷APP,每个都授权了通讯录权限,结果逾期后,催收把他通讯录里带“亲属”标注的号码全打了一遍,他后来懊恼地说:“等于我自己把家人电话打包送给了平台。”
还有一种情况,是第三方数据在“背后捣鬼”。正规平台的数据来源是合规的,比如央行征信报告、百行征信等,但不排除一些小平台会通过灰色渠道获取信息。比如你在A平台填过你姐的电话,B平台可能通过数据公司买到这个信息;或者你在某个电商平台留过家庭住址和电话,被不法数据商卖给了网贷平台。我接触过一个案例,用户从没在网贷平台填过家人电话,但他之前在某消费分期平台留过他妈的电话买冰箱,后来申请另一家网贷时,平台竟然直接关联到了这个号码——这种跨平台数据共享,虽然违规,但确实存在。
另外,历史借贷信息也可能“出卖”你。如果你之前在同一家金融集团的其他产品贷过款,比如信用卡、消费贷,留过家人电话,再次申请他们家的网贷时,系统会自动调取之前的信息。比如某国有大行旗下的网贷产品,就会关联信用卡申请时的家庭联系人信息,很多用户以为换个产品申请就没事,结果还是被“扒”了出来。
最后说说催收环节的“特殊手段”,这部分有些就不太合规了。逾期后,催收为了找到你,可能会通过你留的家庭住址,假装快递员给邻居打电话问“XXX家电话多少”;或者通过你微信朋友圈的互动记录,找到你家人的账号,再通过账号查到电话;甚至有人会去社保局、公积金中心查你预留的紧急联系人(当然,这种属于违规调取,可投诉)。前阵子有用户跟我反馈,催收竟然通过他抖音账号的“同城推荐”找到他表妹,然后套取了他妈的电话,这种手段就很恶劣了。
那怎么避免网贷获取家人电话呢?给大家三个实操建议:一是申请时仔细看清楚所有填写项,非必填的联系人信息坚决不填,必填项若允许填朋友,就填信得过的朋友并提前打好招呼;二是安装APP时逐个核对权限,“读取通讯录”“读取通话记录”这类非必要权限直接点“拒绝”,别担心影响审核——正规平台不会因为你拒绝非必要权限就拒贷;三是选平台时多留个心眼,查下是否有央行颁发的金融牌照,避开那些利息高、口碑差的小平台,这种平台不仅信息安全没保障,催收手段也往往更激进。
说到底,网贷知道家里人电话,多数时候是咱们自己在申请过程中“授权”或“提供”的,只是当时没意识到后果。保护家人信息,关键还是要从源头做起:仔细看条款、谨慎授权权限、选择正规平台。如果真的遇到平台违规获取信息或恶意催收,保留好证据(比如催收电话录音、权限授权截图),直接向银保监会或黑猫投诉平台反映,别让自己和家人被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