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读者留言,说自己明明没借过贷款,却频繁接到催款电话,有的甚至被威胁要上门催收,心里又慌又气。其实这种情况我在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今天就结合实际案例,跟大家掰扯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以及遇到了该怎么处理。
先说说上周刚帮一位陈先生解决的事。他新办的手机号用了不到一个月,每天都有两三个陌生电话打进来,开口就说“你在某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赶紧还款”。陈先生反复解释自己没借过钱,对方却骂骂咧咧说“别装了,再不还就找你家人”。他被搅得没法正常工作,最后实在没办法找到我。这种事真的很糟心,但背后原因往往没那么复杂,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个常见原因,也是最让人头疼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去年有个用户李姐,身份证在两年前丢过一次,当时没太在意,没挂失也没报警。结果今年年初,她收到了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款函,说她在2023年借了5万元,逾期6个月没还。李姐当时整个人都懵了,自己根本没在这家公司借过钱。后来一查征信才发现,真的有一笔贷款记录,身份证号、姓名都是她的,但联系方式和银行卡号不是她的。这就是典型的身份信息被盗用贷款,骗子拿着她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可能伪造了签名,在小贷平台办了借款。这种情况现在不算少见,尤其是那些曾经丢过身份证、或在不正规网站泄露过身份证号、人脸识别信息的人,风险更高。
第二个可能,是你的手机号码被别人填成了“紧急联系人”或“预留电话”。上个月有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小林,总接到催款电话找“王某某”,说王某某贷款留的是她的电话,让她转告还款。小林根本不认识王某某,一开始以为是打错了,后来电话越来越频繁,甚至有短信发来说“再不联系王某某,就影响你的征信”。这其实是借款人在贷款时,为了通过审核随便填了个手机号,结果催收公司就按这个号码联系。这种情况虽然不会让你背债,但被频繁骚扰也挺烦人的。
第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催收信息“张冠李戴”。前阵子有位读者赵哥,接到催款电话说他在某银行有信用卡逾期。赵哥赶紧去银行查,发现自己名下根本没有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后来银行工作人员一核对,才发现是系统把身份证号后四位输错了,真正逾期的人身份证号和赵哥只差一位,催收信息就错发到他这里了。现在有些小贷平台或催收公司,信息核对不严谨,尤其是手动录入数据时,很容易把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输错,导致无辜的人收到催款通知。
第四个必须警惕的,就是纯粹的诈骗电话。这种最会吓唬人,我见过有骗子打电话说“你在某平台的学生贷没还,现在影响征信,不处理就冻结你所有银行卡”,然后让你加QQ发“征信报告”,再诱导你转账到“安全账户”。记住,正规催收不会一上来就威胁要冻结账户,更不会让你转账到私人账户。去年就有位阿姨被这种电话骗了2万块,说要“清零学生贷记录”,结果钱转过去就联系不上人了。
最后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你现在用的手机号,前任机主有贷款没还。就像开头说的陈先生,他后来去营业厅查,发现这个手机号半年前被注销过,原机主可能用这个号码借过贷款,注销后号码重新放号,催收电话就跟着打到了他这里。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新办手机号的朋友尤其要注意。
那遇到这种没借钱却被催款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处理?教你三步,亲测有效。
第一步,先冷静核实信息,别被对方牵着走。接到电话时,一定要问清楚三个问题:对方是哪家贷款平台或催收公司?借款时间和金额是多少?他们手里的“你的信息”有哪些(比如身份证号后四位、银行卡尾号)?如果对方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平台名称,或者报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跟你不符,十有八九是诈骗或信息错误。如果对方能说出准确的身份信息,你就得警惕是不是信息被盗用了,这时候赶紧去查个人征信——登录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或者去线下征信查询点打印报告,看看有没有陌生的贷款、信用卡记录。
第二步,固定证据,别慌着“自证清白”。不管对方是不是骗子,通话时记得录音,短信、微信截图都保存好。有些催收会故意激怒你,诱导你说“我没钱还”“我不知道”,回头就说你“承认债务”。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说“我没借过钱,请你提供借款合同和我的签字证明,否则我会报警”,别跟对方吵,言多必失。
第三步,分情况处理,该硬气就得硬气。如果是身份信息被盗用,拿着征信报告和证据去派出所报案,拿到立案回执后,联系贷款平台要求核查,平台不处理就向银保监会投诉(12378热线);如果是号码被冒用成紧急联系人,直接告诉催收公司“我不认识借款人,你们再骚扰我就投诉到工信部”,并保留骚扰记录去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如果是催收信息错误,让对方提供证据,核对清楚后要求他们更正信息,停止骚扰;如果是诈骗电话,直接挂掉,把号码拉黑,必要时报警。
说真的,谁遇到这种事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又委屈,但越慌越容易出错。记住,只要你没签过借款合同、没收到过贷款资金,就不用承担还款责任。平时多留个心眼,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信息别随便给别人,定期查下征信,真遇到问题按步骤来,基本都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