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二次问询函是利空吗?散户这样判断影响

资深余经理            来源:希财网
资深余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最近后台好多朋友问我,手里的股票突然收到交易所二次问询函,心里七上八下的——这到底算不算利空?要不要赶紧跑?说实话,刚接触股票那几年,我也被这种监管函吓过好几次,看到二次问询四个字就觉得天要塌了,慌忙割肉离场,结果后来发现人家公司回复清楚后股价反而涨了,白白亏了不少。后来见得多了才明白,二次问询函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影响,得拆开揉碎了看。

二次问询函是利空吗?散户这样判断影响

先说说啥是二次问询函。交易所发问询函,本质上是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常规核查,第一次问询可能是觉得公司年报、季报里某些数据没说清楚,比如营收构成异常、关联交易没披露明白;二次问询呢,通常是第一次回复没让监管满意,需要补充更详细的解释,比如之前说海外收入增长30%,但没说明具体哪些地区、哪些产品贡献的,二次函就会追问请列出各主要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及同比变动。这就像老师改作业,第一次作业写得潦草,老师让重写,不代表你一定考砸了,可能只是需要更认真对待。

但为啥大家一看到二次就慌?因为确实有公司栽在这上面。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有家公司连续两年收到二次问询函,第一次是毛利率远高于同行,第二次直接被追问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结果公司拖了三个月才回复,回复里还漏洞百出,最后被立案调查,股价从15块跌到3块。这种情况,二次问询函就是实打实的利空信号。但也有反过来的,比如去年有家新能源公司,第一次问询函问它研发投入资本化是否合规,市场担心它财务洗澡,股价跌了10%;结果二次回复里,公司详细列出了研发项目的进度、专利证书,还附上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说明,舆情宝当时给它的舆情评分从52分(强中性)涨到了68分(正面),股价跟着反弹了15%。所以你看,关键不在二次这两个字,而在问询的内容和公司的回复态度。

那散户怎么判断二次问询函的影响?这也是我以前最头疼的问题——每次都得把几十页的问询函和回复公告下载下来,逐字逐句抠存货跌价准备商誉减值测试这些专业术语,看完脑袋都大了,还不确定自己理解得对不对。后来用了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才算省了大事。它会实时抓取二次问询函这种消息,直接通过AI大模型解读影响,比如是关注类问询(只是信息补充)还是风险类问询(涉及财务真实性),生成一份舆情报告。我记得上个月有家消费股收到二次问询函,问的是经销商存货周转天数异常,舆情宝的报告里直接标了风险预警:需关注渠道压货风险,但同时也提到公司近3个季度营收持续增长,现金流净额为正,最后给的舆情评分是55分(强中性),说明市场觉得问题不算严重。这种分析比我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

更直观的是它的舆情评分曲线。就像看天气预报一样,二次问询函出来后,评分是从80分(正面)掉到60分(强中性),还是直接砸到30分(负面),一眼就能看出市场情绪的变化。比如去年有只医药股,第一次问询函出来评分从75分降到62分,大家觉得是常规问询;结果二次问询函追问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评分三天内跌到28分(负面),这时候用脚想也知道得规避风险了。现在每天打开舆情宝,看看自选股的评分曲线,心里就有底,不用再被各种小道消息牵着走。

可能有朋友会说,我哪有钱买工具?其实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解读、舆情评分查看这些核心功能,每天刷新免费次数,完全够用。我刚开始也是免费体验,后来发现它不光能分析问询函,还能看主力资金流向、研报核心观点,这些以前得花钱买研报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免费额度里就能看个大概。对散户来说,与其花时间在网上搜二次问询函是利好还是利空这种碎片化信息,不如花两分钟在小程序上看份专业报告,投入产出比高多了。

当然,二次问询函只是影响股价的一个因素,还得结合公司的业绩、行业趋势来看。比如同样是收到二次问询函,一家公司是因为跨界投资不清晰,但它所在的行业刚好赶上政策利好,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功能就会提示行业政策红利或对冲短期监管风险;另一家公司本身业绩连年亏损,再叠加问询函,那风险就大了。这些维度在舆情报告里都有整合,不用自己东拼西凑数据。

最后说句实在话,散户炒股最怕的就是信息差和误判风险。二次问询函到底是不是利空,别听别人瞎吹,也别自己吓自己。想试试的话,可以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看看舆情报告和评分,先体验再说。怕错过紧急消息的,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有个股突发风险会推送,不用24小时盯盘。投资嘛,谨慎点总没错,花点小钱或者用免费工具把风险搞清楚,比踩雷亏大钱强多了。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