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读者留言,说看盘时被放量缩量这两个词绕晕了——明明看着股价涨了,一查成交量说是放量上涨,刚想跟进又有人说这是主力出货信号;有时候股价跌了,成交量很小,有人说是缩量见底,结果买进去又跌了10%。今天我结合自己十年的看盘经验,跟大家掰开揉碎聊聊,放量和缩量到底该怎么看。
先把概念说透:放量就是某段时间的成交量,比最近20个交易日的平均水平突然变大,比如平时每天成交8000万,突然某天干到2亿,这就是明显放量;缩量则相反,成交量比平均水平小很多,比如平时8000万,某天只成交3000万,就算缩量。但光知道定义没用,关键得看在什么位置放量/缩量资金到底在干嘛。
我见过太多散户栽在单一指标迷信上。比如去年有个朋友,看到一只股票连续三天放量上涨,K线图看着特别漂亮,直接满仓杀进去,结果第四天就开始暴跌。后来我帮他复盘才发现,那三天的放量里,龙虎榜显示全是游资在对倒,散户接盘,而且当时行业舆情已经出现负面信号——只是他完全没关注这些。
所以我现在看盘,一定会把成交量和资金意图市场情绪绑在一起分析。这里分享几个我常用的场景,都是真金白银踩过坑总结的:
第一,上涨时的放量和缩量
如果股价刚从底部启动,比如横盘了两个月,突然某天放量上涨,而且涨幅超过3%,这时候要重点看资金面——如果主力资金净流入,而且舆情面没有利空(比如行业政策、公司业绩都没问题),大概率是新资金入场,可以跟踪。但如果股价已经涨了50%以上,这时候突然放量,就得小心。我去年遇到过一只消费股,涨了半年后某天放量涨停,结果晚上出了股东减持公告,第二天直接跌停。后来用工具查才发现,那天的放量里,机构资金其实是净流出的,只是当时自己没注意。
缩量上涨则分两种情况:如果是上涨初期缩量,可能是抛压小,主力没费多少力气就拉上去了,反而健康;但如果涨了很久突然缩量,比如之前每天成交1亿,现在缩到3000万还在涨,这可能是买盘跟不上了,随时可能回调。
第二,下跌时的放量和缩量
股价刚跌的时候放量,大概率是恐慌盘出逃,比如去年某地产股暴雷那天,成交量是平时的5倍,这时候千万别接,后面往往还有大跌。但如果跌了30%以上,突然放量反弹,这时候要看是不是有资金抄底——比如舆情面出现利好(行业政策放松、公司业绩预增),可能是阶段性底部。
缩量下跌反而要警惕阴跌。我见过最惨的一只票,从20块跌到8块,中间几乎全是缩量,每天跌2%、3%,看着跌得慢,但累计下来亏惨了。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资金关注,没人接盘,只能慢慢跌。这时候如果舆情评分持续在40分以下(负面),财务评分也低,就要果断止损。
为什么散户总判断错?缺了多维度验证
其实放量缩量本身只是结果,背后的资金流向市场情绪公司基本面才是原因。但散户自己分析太难了——要看龙虎榜、股东人数、研报评级,还要刷新闻、逛股吧,根本顾不过来。
我现在离不开的工具是希财舆情宝,不是因为它多神奇,而是能帮我把这些维度一站式整合。比如看成交量的时候,我会直接在舆情宝里看资金面:主力资金是净流入还是流出?龙虎榜有没有机构席位?再看舆情评分:如果放量上涨,但舆情评分只有30分(负面),说明市场其实不看好,可能是诱多;如果缩量下跌,但舆情评分80分(正面),业绩面也没问题,可能就是错杀。
举个例子,上个月有只科技股缩量调整,我用舆情宝查了下,它的财务评分近一年85分(优秀),机构研报评级都是买入,舆情评分虽然从80掉到65,但还是正面,说明只是短期调整。后来果然涨回来了。这种判断,如果只看成交量,根本做不出来。
普通人怎么用好这些信息?免费工具先试试
可能有人觉得工具太贵,但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舆情评分的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核心数据。比起自己瞎操作亏的钱,花几分钟用工具验证下,投入产出比其实很高。
比如你看到一只股票放量上涨,先在舆情宝里查三个东西:①主力资金流向(是散户接盘还是机构入场);②舆情评分(市场情绪到底好不好);③风险预警(有没有商誉减值、监管处罚这些雷)。这三个维度一对照,该不该跟进就清楚了。
最后想说,放量和缩量从来不是孤立的信号。就像医生看病,不会只看体温就确诊,得结合血压、CT、化验单。炒股也一样,成交量只是体温,资金、情绪、业绩才是CT报告。如果你觉得自己分析不过来,不妨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免费体验下AI工具怎么帮你整合信息。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获取市场情绪分和重点舆情解读,让自己少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