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不少朋友问我,已经开通深港通了,沪港通还有必要开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每年都要回答好几次,尤其最近港股市场波动大,大家对跨境投资的关注度又高了起来。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帮客户做港股配置的经验,聊聊这两个通道的区别,以及普通散户到底该怎么选。
先说说最基础的:深港通和沪港通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内地投资者通过A股账户买卖港股的两个通道。沪港通2014年开通,深港通2016年跟上,两者都需要50万资产门槛+风险测评达标,这点是一样的。但核心区别在标的范围——沪港通主要对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大盘股,比如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深港通则覆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盘股(像创业板、中小板)和香港联交所的更多标的(比如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成分股)。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投腾讯、汇丰这种港股大盘股,沪港通和深港通都能买到;但要是想投深交所上市的某只新能源小票,或者港股里的生物科技股,那就得靠深港通。反过来,上交所的某些蓝筹股,沪港通是主要通道。所以说,两者不是二选一,而是互补。
那到底要不要都开通?得看你的投资习惯。如果你的港股策略就是只买大盘龙头,平时不碰中小盘股,那单开沪港通可能就够了;但如果想布局成长股、行业细分龙头,或者想分散配置深交所和联交所的不同标的,那深港通最好也开上。我见过不少散户一开始只开一个,后来看到某只小票涨起来才发现买不了,又得回头补开,白白错过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开了两个通道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每天港股和A股的消息那么多,怎么快速判断哪只股票值得关注?哪些是沪港通标的,哪些是深港通标的?我自己刚开始做港股时,光是整理标的名单就花了半天,更别说分析消息影响了。后来实在觉得效率太低,就开始用希财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功能——它会直接告诉我政策或行业动态对哪些板块、个股有影响,比如上个月港股消费股异动,它马上解析出是深港通标的中的某几只零售股受内地游客赴港消费回暖消息驱动,连逻辑都标得清清楚楚,省去我翻研报、查资料的时间。
还有个痛点是情绪判断。港股波动大,有时候一个消息就能让股价上蹿下跳,散户很容易追涨杀跌。我现在养成了习惯,每次想加仓前,都会在舆情宝里看一眼这只股票的舆情评分。它用0-100分量化市场情绪,比如某只深港通标的最近评分从65分涨到82分,标签从正面变成强烈正面,评分曲线一直向上,说明市场情绪在持续好转,这时候再结合财务数据,心里就有数了。每天免费刷新的额度够看3只股票的评分和报告,对初步筛选来说完全够用。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试试水,不想一开始就花太多精力研究,也可以先开一个通道,用免费工具辅助判断。比如通过希财舆情宝的微信小程序,每天看看舆情报告,了解市场热点和风险提示,等摸清楚自己的投资偏好后再决定是否补开另一个通道。毕竟开通本身不花钱,50万资产门槛对有跨境投资需求的散户来说也不算高,关键是别因为搞不清而错过机会,也别因为盲目开而浪费精力。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开哪个通道,港股的交易规则(比如T+0、无涨跌幅限制)和A股不一样,风险得自己扛。如果觉得信息太多看不过来,不妨先从免费工具入手——现在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条舆情解析和评分,花几分钟熟悉一下,总比闭着眼睛买强。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市场情绪分和自选股消息,不用盯盘也能掌握核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