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踩过不少坑,其中一个就是开户问题。当时听人说多开户机会多,结果稀里糊涂在三家券商开了户,后来才发现这里面门道不少。最近后台总有读者问一个人到底能开几个股票账户?开多了好不好?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把这个问题讲透,顺便聊聊多账户时代怎么管理股票更高效。
先回答核心问题:一个人能开几个股票账户?这里得分沪A和深A来说。根据沪深交易所的最新规定,沪A账户一个投资者最多能开3个,也就是说你最多在3家券商拥有沪A股东账户;深A账户则没有数量限制,理论上你在多少家券商开户,就能有多少个深A账户。不过实际操作中,很少有人开超过3个账户,毕竟沪A账户是硬限制,而深A账户虽然能多开,但每家券商的服务和佣金差异不大,开多了反而麻烦。
为什么会有沪A 3个的限制?记得2016年之前是没有限制的,当时有人开十几个账户打新,后来监管为了规范市场,才出台了一人三户的新规。对散户来说,3个沪A账户其实够用了——因为沪市打新额度是通用的,你在A券商有10万市值,在B券商开户也只能用这10万额度,多开沪A账户并不能增加打新机会。深A账户则不同,不同券商的深市打新额度是独立计算的,如果你在两家券商都有深市市值,就能分别打新,所以想提高深市打新中签率的朋友,多开1-2个深A账户确实有帮助。
开多账户有哪些实际好处?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是打新策略优化,刚才说了深市多账户打新能增加机会,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第二是分仓管理,我现在把账户按长线底仓短线博弈打新专用分开,不同账户对应不同策略,持仓更清晰,不会因为一只股票的波动影响整体判断。第三是灵活选择券商服务,有的券商佣金低,适合高频交易;有的券商研报更新快,适合基本面分析,多账户能各取所长。
但开多账户的痛点也很明显,我自己深有体会。最麻烦的是信息跟踪——我3个账户持仓12只股票,每天要看新闻、研报、股吧,还要盯龙虎榜和财报,经常顾此失彼。有一次一只持仓股突发股东减持利空,我因为在看另一只股票的研报没注意,等看到时已经跌了5%,白白损失了利润。后来我意识到,多账户时代,散户最缺的不是开户数量,而是高效整合信息、快速判断个股优劣的工具。
去年开始用希财舆情宝,说实话,它的个股对比功能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最多能同时对比5只股票,除了常规的营收、净利润这些财务指标,还能直接看到舆情宝特有的数据:比如舆情评分(0-100分,80分以上就是强烈正面)、趋势评级(上涨/震荡/下跌)、财务健康分(近一年和近五年的评分,越高说明财务越健康)。比如上个月我想从3只半导体股里挑一只加仓,直接在舆情宝里把它们拖进对比框,A股票舆情评分75分但财务健康分只有62分,B股票财务健康分80分但趋势评级是震荡,C股票舆情评分82分、趋势上涨、财务健康分78分,数据一对比,选C股的决策只用了5分钟,要是以前翻研报和财报,至少得花2小时。
还有个功能我每天必看,就是舆情评分曲线。每只股票的舆情评分会形成一条曲线,能直观看到近期市场情绪变化。比如有只持仓股,之前评分一直在50分左右波动,上周突然连续三天涨到70分,我点开舆情报告,发现是公司新签订单超预期,多家机构上调了评级——这种信号如果靠手动刷新闻,根本抓不住。现在每天早上花10分钟看一遍持仓股的评分曲线,哪些股票该留、哪些该减,心里就有数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工具都要花钱,但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报告、舆情评分、研报解析这些核心功能,每个用户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次数,不用开通会员也能体验。我算了下,普通散户每天看5-8只股票的评分和报告,免费额度完全够用。如果想深度用个股对比策略选股这些功能,开通会员的费用也就一顿饭钱,比起踩一次坑的损失,这点投入真的不算什么。
最后提醒一句,开户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如果你也有持仓太多盯不过来选股票不知道看哪些数据的问题,建议试试希财舆情宝——直接搜索微信小程序希财舆情宝就能免费体验,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的免费额度会自动刷新。多账户时代,用对工具比开对账户更重要,毕竟我们来股市是为了赚钱,不是来当信息搬运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