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特别迷信机构持股数据。看到某只股票机构持股比例突然飙升,就觉得捡到宝,赶紧跟风买入,结果好几次追进去就被套在高位。后来才慢慢明白,机构持股比例高低根本不是判断好坏的绝对标准,盲目跟风反而容易踩坑。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聊聊机构持股比例到底该怎么看。
先说说机构持股比例高的情况。说实话,机构持股比例高确实有优势。毕竟机构有专业的研究团队,调研能力比散户强得多,他们重仓持有某只股票,至少说明这家公司在基本面、行业前景等方面得到了专业认可。而且机构资金量大,持股相对稳定,不容易像游资那样快进快出,对股价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记得2020年那波消费行情,不少机构重仓的白马股,虽然涨得慢,但回撤小,长期拿下来收益很稳。
但持股比例太高也有麻烦。我见过一只股票,机构持股比例超过70%,平时交易特别清淡,有时候一天成交额才几千万。后来行业政策有变化,几家机构同时减持,直接导致股价连续跌停,想卖都卖不出去。这种筹码过度集中的股票,流动性太差,一旦机构集体撤离,散户根本扛不住。另外,如果机构持股比例已经很高,新增资金进场的空间就小了,股价继续上涨的动力可能不足,反而容易横盘甚至回调。
再看机构持股比例低的股票。有人觉得机构不看好的股票肯定不行,其实不一定。我遇到过不少机构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票,后来因为业绩超预期或者行业风口来了,股价翻倍上涨。这种股票的好处是,一旦机构开始关注并逐步建仓,资金进场就能推动股价快速上涨,弹性很大。但风险也明显,机构持股比例低,可能真的是公司基本面有问题,比如业绩不稳定、行业前景不明朗,或者存在潜在风险,所以才得不到机构青睐。如果盲目买入,很可能踩中雷股。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呢?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角度,都是自己踩过坑才悟出来的。
首先看机构类型。不同机构的风格差别很大。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些长线资金,选股更看重公司的长期价值和稳定性,他们重仓的股票,基本面一般比较扎实,适合长期持有。而私募基金尤其是量化基金,持股周期可能很短,快进快出,跟着他们买很容易被套。以前我分不清这些,看到机构增持就冲,后来才发现有些机构就是来做短差的。
其次看持股变化趋势。比持股比例本身更重要的是变化。是持续几个季度增持,还是突然单季度大幅加仓?持续增持往往说明机构对公司长期看好,而单季度突击加仓,可能只是短期事件驱动,比如行业政策利好、短期业绩爆发,这种情况就要警惕机构是否会快速撤离。
最后一定要结合公司基本面和市场情绪。机构持股只是参考,不能脱离公司本身。就算机构重仓,如果公司业绩突然变脸,或者行业出现利空,机构照样会跑。反过来,机构持股低的公司,如果业绩持续改善,行业迎来风口,机构也会慢慢建仓。
说实话,以前我自己跟踪机构持股数据特别费劲。每天逛财经网站、翻年报季报,数据还滞后,等我看到机构增持的时候,可能人家已经开始减持了。后来接触到希财舆情宝,才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
就说机构持股变化吧,舆情宝里有个股东增减持动向功能,每天都会更新上市公司的股东变动情况,包括机构增持、减持的数量和比例,甚至能看到具体是哪家机构在动。而且不只是数据罗列,它还会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分析这些变动可能对股价产生的影响。记得有一次,我关注的一家公司连续三天出现机构大宗交易减持,舆情宝直接给出了风险预警提示,我赶紧去查了详细报告,发现是机构对公司下季度业绩预期有分歧,及时规避了后面的回调。
更有用的是,它不只是看机构持股这一个维度。比如它的财务评分功能,会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6个维度给公司打分,帮你快速判断基本面好不好;舆情评分则能看出市场情绪,机构持股高但舆情评分持续下降,可能说明机构也在悄悄离场。我现在选股票,都会把机构持股变化、财务评分、舆情评分放在一起看,综合判断比单看一个指标靠谱多了。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自己的分析逻辑。但对散户来说,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痛点,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分析,而是根本拿不到及时、全面的数据。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推荐大家试试希财舆情宝的原因——它把散户需要的关键信息整合到一起,不用再自己到处找数据、做分析,节省时间又能避免遗漏。
想体验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查看舆情报告和机构持股变动分析,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试试效果。说实话,以前我也觉得付费工具贵,但后来发现,只要能帮我避开一个坑,省下的钱就远超会员费了。这种低成本尝试,投入产出比其实很高。
最后还是那句话,机构持股比例高好还是低好,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搞清楚机构为什么买、买了多久、公司本身怎么样。多维度分析,再加上合适的工具辅助,才能让自己的投资更理性一点。对了,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市场热点和舆情分析,不用盯盘也能了解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