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在量和额这两个指标上栽跟头。记得有次看到一只股票单日成交量突然放大三倍,想着天量见天价,赶紧追进去,结果第二天直接低开套牢。后来翻财报、查资金流向,才发现那天的放量是主力借利好出货,成交额虽然高,但大部分是散户接盘。那时候就琢磨,量和额到底有啥不一样?为啥有时候看着热闹,实际是个坑?
先说说最基础的,量就是成交量,指的是一段时间内股票成交的总股数,单位是股或手(1手=100股)。比如某只股票一天成交了5000万股,这就是成交量。额是成交额,也就是成交总金额,单位是元,用成交量乘以股价就能算出来,5000万股乘以每股10元,成交额就是5亿元。光看定义可能觉得差不多,但实际分析时,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我后来发现,成交量反映的是交易活跃度,成交额反映的是资金力度。举个例子,两只股票:A股价10元,成交量1000万股,成交额1亿元;B股价100元,成交量100万股,成交额也是1亿元。A的成交量是B的10倍,但成交额一样。这时候看A,可能是散户扎堆交易,换手率高但资金分散;看B,可能是机构大额买卖,单笔成交金额大。所以分析低价股时,我更习惯看成交量,判断散户情绪;分析高价股或大盘股时,成交额更能体现大资金的态度。
实战中,量和额得结合股价走势看才有意义。我印象深的一次,2023年有只消费股,股价从50元跌到30元,期间成交量一直萎缩,但某天突然放量,成交额也同步放大,我当时觉得缩量下跌后放量,可能是企稳信号,结果第二天继续跌。后来用希财舆情宝查了下,发现那天的放量是业绩预告亏损的利空消息导致的恐慌性抛售,资金面显示主力净流出超2亿,舆情评分跌到了30分(负面标签)。这才明白,量增价跌不一定是企稳,还得看背后的资金流向和消息面——光看量和额,很容易被表面数据骗了。
还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觉得成交量越大越好。其实不是,关键看谁在买。比如一只股票连续上涨后,成交量突然放大,这时候要警惕是不是主力在出货。我去年遇到过一只科技股,连续涨了20%后,某天成交量是前一天的3倍,股价却收了根带长上影的阳线,当时用舆情宝的主力资金流向功能,发现机构净卖出1.5亿,散户买入占比70%,第二天果然低开5个点。所以成交额高的时候,得看看是主力净流入还是散户接盘,这一点舆情宝的龙虎榜数据和股东人数变化分析挺有用,能帮着分辨资金性质。
对散户来说,单独分析量和额太费劲,还得结合技术面、消息面这些维度。我现在每天开盘前会用希财舆情宝看一下持仓股的舆情报告,里面不光有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异动分析,还有MACD、KDJ这些技术指标的解读,以及利好利空消息汇总。比如上周有只股票成交额突然增加,但舆情评分从70分降到了55分(强中性),报告里提到是机构评级下调导致的被动成交,我就没敢加仓,后来果然回调了。
其实散户炒股难就难在信息不对称,又没精力盯盘。现在希财舆情宝每天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查看额度,不用一直刷盘口,公众号还会推送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比如公司突发利空或者行业政策利好,挺省心的。对了,它的大盘情绪分也很实用,比如昨天情绪分85分(强烈正面),量额配合良好,这时候仓位就能重一点;情绪分低于40分的时候,我一般就轻仓观望了。
如果你也总被量和额的表面数据迷惑,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体验额度足够新手用,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踩一次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啥。具体的会员权益可以去小程序里看,反正先免费体验,觉得有用再考虑开通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