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阵子,我光是整理自选股就头疼得不行。盯着屏幕一个个搜代码、输名称,有时候看到一只股票觉得不错,等手动添加完,转头又忘了当初为啥想加它——你知道吗?散户炒股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关注的股票杂乱无章,真正有价值的标的反而被淹没了。后来摸索久了才发现,批量加入自选股不光是省时间的事儿,更重要的是能帮你建立一套清晰的股票筛选逻辑,避免盲目跟风。
前两年我试过用Excel表格整理股票池,把看好的个股按行业分类,再标注市盈率、净利润增速这些指标。但你猜怎么着?每天开盘前更新数据就得花半小时,遇到财报季更是手忙脚乱,有时候数据还没更新完,市场行情都变了。那会儿就特别希望有个工具能帮我自动筛选、批量添加,还能实时更新关键指标,直到后来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批量加入自选股的核心,不是加得多,而是加得准。你想想,要是随便把几十只股票扔进自选股,跟没整理有啥区别?真正有用的方法,是先明确自己的选股逻辑,再按条件批量筛选,最后一键加入。比如我现在习惯用趋势+舆情两个维度来筛:先看趋势评级是不是上涨,再看舆情评分有没有到60分以上(正面及以上评级),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股票,才会进入我的候选池。
具体怎么操作呢?拿希财舆情宝举个例子吧,它里面有个榜单选股功能,我每天开盘前都会先扫一眼。比如舆情选股榜单里,直接按舆情评分从高到低排序,81-100分是强烈正面,61-80分是正面,这些都是市场情绪认可的标的;再比如趋势选股榜单,专门列着当前处于上涨趋势的股票。你可以直接在这些榜单里勾选自己看好的行业或概念,比如最近我关注的人工智能板块,就在概念板块里筛选,然后点批量加入自选股,一秒钟就能搞定以前半小时的活儿。
更灵活的是策略选股,这才是真正帮我建立筛选逻辑的地方。比如我这段时间想找趋势上涨+一年财务评分良好的股票,就在策略选股里把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系统会自动从全市场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个股。你知道吗?之前我用这个方法筛出的几只新能源中游股,后来都吃到了行业政策红利,这比以前瞎猫碰死耗子强太多了。选完之后直接勾选批量加入自选股,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而且每只股票的舆情评分、趋势评级、财务健康度这些关键信息都清清楚楚,根本不用自己再手动查资料。
可能有人会说,我用交易软件自带的条件选股也能批量加啊。但说实话,普通软件的筛选维度太单一了,要么只有财务指标,要么只有技术形态,很少能把舆情、资金、研报这些软信息整合起来。你想啊,一只股票财务数据再好,要是突然爆出负面舆情(比如监管处罚、股东减持),短期也可能跌得厉害;反过来,舆情评分高的股票,如果趋势已经走坏,盲目追涨也容易被套。
希财舆情宝比较不一样的是,它把舆情评分和趋势评级这两个散户平时难判断的维度,直接做成了筛选条件。比如我设置趋势上涨+舆情评分60分以上,系统会自动排除那些虽然财务好看但近期有大利空的股票,也会筛掉舆情不错但技术形态已经破位的标的。这种多维度交叉筛选,才是批量加入自选股的意义——不是省事,是让你选得更放心。
当然,刚开始用这类工具,我也担心过付费问题。但你知道吗?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像舆情评分、研报解析这些核心功能,不用开会员也能看。我记得第一次用的时候,免费查了5只股票的舆情报告,其中一只评分只有35分(负面评级),后来果然因为业绩爆雷跌了15%,算是帮我避开了一个坑。那会儿就觉得,哪怕只是免费功能,已经比自己瞎琢磨强多了。
现在我每天开盘前花5分钟,用策略选股筛一遍符合条件的股票,批量加入自选股后,再重点看舆情宝推送的每日舆情报告,哪些股票有突发利好,哪些有风险预警,一目了然。说实话,散户炒股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高效的工具和清晰的逻辑——与其在手动添加自选股上浪费精力,不如把时间花在研究标的本身。
对了,如果你也想试试这种批量筛选自选股的方法,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体验多维度选股,反正试试又不亏,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