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很多读者问我,手里有50万闲钱,想做保本理财,到底能赚多少?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每天都能收到,毕竟大家辛苦攒下的钱,既想保住本金,又希望能有点收益,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帮人做理财规划的经验,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顺便分享一个我自己在用的小工具,或许能帮你在保本的基础上,找到更优的资金安排。
先说说什么是保本理财。严格来说,现在监管要求保本字样不能随便用,咱们常说的保本理财,其实指的是风险极低、本金亏损概率几乎为零的产品,比如国债、存款、货币基金,还有部分银行的低风险理财。这些产品的收益怎么样呢?我给大家算笔账。
国债的话,2025年最新的三年期储蓄国债利率大概在2.4%-2.6%,50万买三年期,每年利息就是50万×2.5%=12500元,三年总共37500元。如果是大额存单,国有大行的三年期利率差不多2.6%-2.8%,股份制银行可能高一点,到3%左右,50万一年利息1.3万-1.5万,比国债稍高,但流动性差些,提前支取会按活期计息。
货币基金就更灵活了,比如余额宝这类,现在七日年化普遍在1.8%-2.2%,50万放里面,每天收益大概25-30元,一年也就9000-11000元,优势是随用随取,适合短期周转。
银行的保本型理财(现在叫低风险等级R1-R2),年化大概2.8%-3.5%,50万一年收益1.4万-1.75万,不过这类产品通常有封闭期,比如3个月、6个月,中途不能取。
算下来,纯保本的话,50万一年收益大概在9000到1.75万之间,平均每个月750到1450元。说实话,这个收益水平,刚够覆盖日常零花钱,想跑赢每年3%左右的通胀都有点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满足于纯保本,想在安全的前提下,能不能让收益再高一点?
我遇到过不少读者,尝试把部分资金从纯保本产品里挪出来,比如拿20%试试银行理财子公司的R2+产品,或者低波动的债券基金,预期年化能到4%-5%。但这里有个问题:怎么判断这些中低风险产品真的安全?比如债券基金,看似风险低,但如果持仓债券的发债主体出了信用问题,照样可能亏损。去年就有几只债券基金因为持仓企业违约,净值跌了5%以上,对想保本的人来说,这风险就太高了。
那怎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找到这类收益稍高、风险可控的产品?我自己的经验是,不能只看产品名称或宣传,得深入分析底层资产的质量。比如债券基金,要看看它持仓债券的发行方财务状况怎么样,有没有偿债压力;如果是银行理财,要看看它投资的行业是不是受政策支持,有没有潜在风险。
不过这些分析对普通人来说太复杂了,财务报表、行业政策、企业舆情,光看这些就得花半天时间。我平时做分析时,会用一个叫希财舆情宝的工具,它的AI财务评分功能挺实用。比如分析某只债券基金的持仓企业,它会把企业的财务数据拆分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打分,最后给个综合财务评分,50分以上说明财务健康,低于40分就要警惕了。我之前帮一个读者分析某只城投债基金,舆情宝显示其中一家发债企业的财务评分只有35分,风险预警提示资产负债率过高,后来果然没过多久这家企业就被下调评级,基金净值也跟着跌了,及时避开了坑。
除了财务评分,它的舆情评分也好用。比如你看好某个行业的低风险理财,想看看这个行业最近有没有政策风险或负面新闻,舆情宝能实时抓取全网的行业新闻、研报,生成0-100分的舆情评分,80分以上说明行业舆情好,政策支持、市场情绪积极;低于40分就要小心,可能有监管收紧或负面事件。比如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的舆情评分一直在75分以上,因为有购置税减免延长的政策利好,相关的低风险理财收益也比较稳定。
我知道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工具会不会很贵?其实它有免费体验,每天都能刷新财务评分、舆情报告的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用起来。我自己刚开始也是免费体验,觉得确实能帮我省时间、避风险,才开通了会员。毕竟50万的本金,只要避开一个小风险,省下的损失就比会员费多得多了。
当然,如果你还是只想纯保本,那国债、大额存单就够了;但如果想在保本基础上稍微提高点收益,又担心踩坑,不妨试试用工具辅助分析。你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免费体验一下它的财务评分和舆情评分功能,看看能不能帮你找到更适合的理财方式。
最后还是要提醒,理财没有绝对的保本高收益,风险和收益永远成正比。关键是找到自己能承受的风险范围,用对工具,把风险控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