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交易软件,新股破发的消息一条接一条跳出来,连续20天,几乎每天都有新股上市就跌破发行价。说实话,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顾问,我看着打新群里越来越多中签即亏损的吐槽,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这种级别的破发潮,到底在释放什么信号?对我们散户来说,又该怎么应对?
先说说最直接的感受——打新者的心态彻底变了。搁以前,打新是散户眼里的稳赚不赔,中签就像中彩票,上市当天挂涨停板卖就行。但现在呢?上周有个老客户跟我截图,他中了一签某科创板新股,发行价58块,上市第一天直接低开12%,收盘亏了近4000块。他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坑’的签,以后打新再也不敢全仓申了。这种情绪正在蔓延,我观察到最近新股申购户数明显下降,以前热门股动辄几百万户参与,现在有些新股申购户数甚至跌破100万,中签率倒是上去了,但没人敢申了——毕竟中了签还要倒贴钱,谁受得了?
对整个IPO市场来说,连续破发更像一记降温针。注册制推行后,新股定价交给市场,但这两年机构询价有点抱团抬价的意思,不少新股发行市盈率远超行业平均,甚至有些还没盈利的公司也敢定高价。现在破发多了,发行人、投行心里也发慌。我听说最近已经有拟上市企业主动调低发行价,还有投行开始劝退一些基本面一般的项目——毕竟上市即破发不仅影响公司形象,后续再融资、股权激励都会受牵连。如果破发持续,2022年那种IPO堰塞湖说不定又会重现,企业排队上市的热情会明显降温。
更关键的是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刚上市就破发,股东们肯定坐不住。比如前几天有只新股破发后,公司董秘连夜发公告说看好长期价值,但股价该跌还是跌。为什么?因为破发会直接影响股东信心——原始股东解禁后想减持,股价低于成本价怎么卖?员工持股计划如果有兜底条款,公司还得掏钱补亏。我见过不少次,新股破发后,上市公司会赶紧搞投资者关系活动,邀请机构去调研,想扭转市场情绪,但效果往往有限——市场不认的东西,光靠嘴说没用。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监管层会不会出手?我觉得概率很大。2022年9月那波破发潮后,交易所就出过窗口指导,要求投行控制发行市盈率,后来破发率确实降了。这次连续20天破发,监管层大概率会关注询价机制是否合理,比如会不会要求机构报价更谨慎,或者加强对高价发行的问询。毕竟,IPO是资本市场的入口,入口堵了,后续融资功能都会受影响。
那问题来了:新股为什么会集中破发?我梳理了最近破发的新股,发现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是定价太高。很多新股发行市盈率比行业平均高50%以上,甚至翻倍。比如某消费电子新股,行业平均市盈率30倍,它发行市盈率直接干到65倍,上市不破发才怪。机构询价时,有些基金为了获配额度,故意报高价,结果散户跟着遭殃。
第二是市场情绪差。最近大盘一直在3000点附近震荡,资金都在避险,没人愿意去炒新股。以前炒新靠情绪溢价,现在情绪没了,新股一开出来就没人接盘,自然往下掉。
第三是公司基本面不行。有些新股看着营收增长快,但扣非净利润一直在降,或者毛利率连续下滑,这种虚胖的公司,上市后业绩一变脸,股价肯定撑不住。
作为散户,咱们该怎么应对?我的建议是:彻底放弃无脑打新,学会用工具筛新股。这几年我自己筛新股,就靠三个维度:看基本面、看市场情绪、看机构态度。
基本面怎么看?别光看招股书里的营收增长,得拆细了看。比如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不高)、营运能力(存货周转快不快)、盈利能力(毛利率稳不稳定)。我平时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把这些数据整合成6个维度的评分,新股上市前我会查一下近一年财务评分,低于50分的基本不考虑——这种公司抗风险能力差,破发概率高。
市场情绪呢?新股上市前,市场对它的预期怎么样?我会看舆情宝的舆情评分,比如最近有只新能源新股,舆情评分只有35分(负面标签),股吧里全是定价太高行业产能过剩的吐槽,这种我直接放弃申购。每天免费额度能看一次舆情评分和报告,足够初步筛选了。
机构态度也很重要。有些新股看着财务数据还行,但机构研报里全是中性评级,目标价还低于发行价,这种就得警惕。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会提炼机构核心观点,比如公司新业务进展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这些都是风险信号,免费额度每天能看一份研报解析,省得自己去翻几十页研报。
说实话,以前我筛新股得花两小时翻招股书、刷研报,现在用舆情宝,10分钟就能搞定——财务评分、舆情评分、机构评级一目了然。对散户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能把研究新股的时间省下来盯盘或学习,性价比太高了。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财务评分、舆情评分、研报解析都能免费看。要是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也不迟——毕竟现在打新踩一次坑,亏的钱够开好几年会员了,这笔账不难算。
最后想说,新股连续破发不是坏事,反而是市场在挤泡沫。对散户来说,与其抱怨打新不香了,不如学会用工具武装自己——把破发风险挡在申购之前,这才是真正的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