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被板块这两个字绕晕。明明买的是一只股票,打开软件却看到它既属于医药生物,又贴着创新药概念,有时候还会被归到沪深300成分股里。后来才慢慢搞明白,A股的板块分类其实有规律,搞懂了不仅能理清投资思路,还能避开不少盲目跟风的坑。今天就用我这些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A股到底有几个板块,以及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借板块分析做决策。
先搞清楚:A股板块到底怎么分?
A股的板块分类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这四种:
第一种是行业板块,这是按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分的,比如食品饮料电子机械设备等。证监会有官方的行业分类标准,券商软件也会有自己的细分,比如申万行业分类会把医药生物再拆成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子板块。这种分类最稳定,比如一家白酒企业,不管股价怎么变,它永远属于食品饮料行业。
第二种是概念板块,这个就灵活多了,主要看市场热点和政策导向。比如人工智能概念是因为AI技术火了才出现的,国企改革概念是跟着政策走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概念ChatGPT概念等等。这类板块变化快,可能一个政策、一个技术突破,就能让某个概念突然成为风口,但风口退潮也快,去年大火的元宇宙概念,今年就没多少声音了。
第三种是地域板块,比如北京板块广东板块,主要看上市公司注册地,平时投资中用到的不多,除非有地域性政策出台,比如雄安新区刚规划时,相关地域板块短期会有反应。
第四种是市场类型板块,比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这是按上市条件分的,主板企业规模大、盈利稳,创业板和科创板更侧重成长型和科技类企业。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搞清楚自己能买哪个市场的股票(比如科创板需要开通权限)就行,不用花太多精力研究。
最该关注的两类板块:行业和概念
这么多分类里,对投资决策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行业板块和概念板块。
行业板块的逻辑很简单:买股票本质是买公司,而公司的盈利跟所属行业景气度直接相关。比如2020年疫情时,医药生物行业因为需求激增,板块整体表现好;2021年新能源行业因为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不少细分领域翻倍。我以前踩过的一个坑,就是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里买了相关股票,当时只看个股业绩,忽略了整个行业的政策风向,结果被套了很久。后来才明白,行业不行,再好的公司也难独善其身。
概念板块则更像短期催化剂。比如某个政策说要支持数据要素,相关概念股可能连续上涨;某个技术突破了,算力概念就会被资金追捧。但概念板块的问题在于信息太多太杂——每天打开新闻,又是这个新赛道,又是那个利好政策,到底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炒作?我以前每天花3个小时刷财经新闻、逛股吧,生怕错过什么,结果经常是看到消息时股价已经涨上去了,追高反而被套。
普通投资者怎么跟上板块节奏?
说实话,我现在分析板块,早就不靠手动刷消息了。去年开始用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后,效率提升了不止一点。
就拿概念板块来说,它最麻烦的是消息解读。比如上个月人工智能算力政策出台,我以前得自己查哪些公司沾边,再看券商研报怎么说,最后还要判断这个政策对公司的实际影响有多大——整个过程至少半天,还容易被标题党误导。但用舆情宝后,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直接告诉我这个政策对算力概念板块是利好还是利空,甚至能拆解到具体个股:哪些公司是直接受益,哪些只是蹭热点。
更实用的是它的舆情评分。每个板块、每只股票都会生成0-100分的评分,比如算力概念最近评分85分,标签是强烈正面,说明市场情绪好;而另一个传统家电板块评分45分,是弱中性,就暂时不用花精力关注。我不用再自己判断这个消息到底重不重要,评分高低直接反映市场情绪,省了太多纠结的时间。
对行业板块来说,它的行业新闻动态和风险预警也很有用。比如医药生物行业,最近是不是有集采政策出台?哪些细分领域的研报评级上调了?这些信息它会汇总成报告,甚至标注出商誉减值风险监管处罚这类雷点。我之前投资的一家医药公司,就是靠它提前提示的股东减持预警,及时减仓避开了大跌。
最后说句大实话
普通投资者研究板块,核心不是预测哪个板块会涨,而是搞清楚当下哪些板块值得关注,哪些需要避开。信息太多、解读太难,这些问题其实都有工具可以解决。
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活动,每天刷新舆情解析、研报解析的免费额度,不用花钱就能看板块和个股的舆情评分、利好利空汇总。我身边很多朋友用了都说,以前每天盯盘4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理清重点——毕竟投资不是体力活,效率提上来了,赚钱的概率自然更高。
如果你也觉得研究板块太耗时间,或者总是踩不准消息节奏,不妨去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试试它的免费功能。对了,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推送,不用整天盯盘也能及时掌握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