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几年,我踩过的坑能装满一箩筐。最让我心疼的一次,是19年4月,手里一只票突然被戴了ST帽子,连续跌停根本跑不出去,最后亏了快30%才割肉。后来才知道,这股前一年年报就有问题,只是我当时光顾着看K线,根本没注意那些藏在公告里的风险信号。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聊,股票到底每年几月会被ST?咱们普通散户怎么才能提前避开这种雷区。
先得说清楚,ST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或者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会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也就是我们说的ST。还有更严重的,比如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被*ST,直接面临退市风险。这些都不是临时决定的,背后都有明确的财务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就藏在每年的年报里。
那关键时间点就很明确了:年报披露期。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年报要在次年的4月30日前披露完毕。所以每年的1月到4月,尤其是3月底到4月底,是ST股集中现身的时间段。记得2023年4月28日,那天有20多只股票同时被ST,早盘一开盘就集体跌停,好多股民都是当天才看到公告,根本来不及反应。为什么集中在4月?因为大部分公司会赶在4月底前披露年报,一旦年报数据触及ST标准,交易所会在年报披露后很快作出处理决定,快的话第二天就会发布ST公告。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在半年报里就已经出现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这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标准,主板 slightly 不同),交易所可能会在半年报披露后就实施ST,也就是7-8月也可能有,但这种情况比较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年报季。
所以,想避开ST,核心就是盯紧年报披露期,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前科的公司。比如前一年净利润为负的,或者商誉占净资产比例特别高的,这些都得重点关注。但问题来了,咱们散户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翻每家公司的财报?那么多财务指标,商誉减值、营收构成、审计意见类型,光看术语就头大,更别说判断风险了。
说实话,我后来能躲开几次ST风险,真不是因为我突然变专业了,而是学会了用工具辅助。记得2022年,我手里有只票,前一年净利润就亏了不少,23年3月的时候,我每天都提心吊胆。后来朋友推荐我用希财舆情宝,说是能监控这类风险。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看了下,它里面有个风险预警提示功能,专门盯商誉减值、监管处罚这些可能导致ST的信号。当时那只票的舆情报告里,风险预警那一栏就标了净利润连续为负,存在被ST风险,而且舆情评分从60多分一路掉到40分,标签也变成了负面。我一看不对劲,赶紧在4月初清了仓,后来那只票果然在4月25日被ST了,躲过一劫。
其实散户踩ST的坑,大多是因为信息滞后或者看不懂财报。希财舆情宝这点就挺好,它不用你自己去翻公告研报,会实时抓取全网的信息,然后用AI分析出哪些是风险点。比如商誉减值,它会直接告诉你公司商誉规模有多大,占净资产比例多少,有没有减值迹象;监管处罚更直接,只要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收到行政处罚书,它都会在风险预警里标出来。最直观的是那个舆情评分,一旦股票有被ST的苗头,市场情绪肯定会变差,评分就会往下掉,你每天打开看看评分曲线,趋势不对就赶紧警惕。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还好,它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风险预警提示这些关键信息,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条。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打开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看看持仓股的舆情评分和风险预警,也就花5分钟,心里就有数了。要是觉得好用,开通会员也不贵,具体的价格和权益你们可以自己去看,反正对我来说,比起踩一次ST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最后再提醒一句,每年1-4月,尤其是3月底到4月底,一定要把手里的票过一遍,重点看前一年业绩预告、快报和年报。如果自己没时间研究,就用工具辅助监控风险。你们要是也想试试,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在微信里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看看舆情报告和风险预警,总比等到股票被ST了才后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