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留言,说每天打开股票软件,看着A股指数红一阵绿一阵,明明知道指数涨跌和自己手里的票有关系,可就是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分析。其实我刚入市那几年也这样,盯着K线图发呆,听别人说大盘不行就慌,说牛市来了就冲,结果踩了不少坑。后来慢慢摸索出规律,加上用对工具,现在看指数总算不懵了。今天就把这些年总结的方法分享出来,都是实打实的经验,大家可以参考着用。
先得搞清楚,咱们常说的A股指数到底指什么。最常见的有上证指数(大盘)、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还有科创板指、沪深300、中证500这些。不同指数覆盖的股票不一样:上证指数主要反映沪市整体情况,成分股里金融、周期股占比高;创业板指侧重深交所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科技、医药股多;沪深300则是A股规模最大的300家公司,算是优等生合集。知道这些,就能明白为啥有时候上证指数涨,创业板指却跌——可能是金融股拉涨大盘,科技股在调整。
看指数第一步,得知道它为啥涨为啥跌。这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找病因。我一般从四个维度拆解:
第一个维度:成分股和权重。指数涨跌不是所有股票一起动,而是由权重股带头。比如沪深300里,茅台、宁德时代这些市值大的股票,涨1%对指数的影响,可能比几十只小盘股涨停还大。之前有次上证指数突然拉升,我查了下,原来是几大银行股集体上涨,权重摆在这里,指数想不涨都难。不过盯着每只权重股太累,后来我发现希财舆情宝有个主力资金流向功能,能直接看到哪些板块和权重股在吸金,指数涨跌的带头大哥一目了然,省了我翻龙虎榜的时间。
第二个维度:驱动因素。指数波动背后,宏观经济、政策、资金面、市场情绪这四个引擎最关键。比如PMI数据回升,说明经济景气度高,指数往往有支撑;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资金变多了,指数容易上涨。但这些信息太散,政策文件、财经新闻、外资流向……自己整理起来头都大。我现在会用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像之前印花税下调、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这些政策,它会直接分析对大盘和相关板块的影响,比如印花税下调降低交易成本,利好券商和高换手板块,上证指数短期有望提振,逻辑讲得很清楚,不用自己猜。
判断当下能不能入场,还得看市场情绪。之前有朋友凭感觉说今天行情好,结果满仓追进去就被套。其实情绪是可以量化的,舆情宝的大盘情绪分就用0-100分表示,最近情绪分在75分左右,说明市场整体偏乐观,适合适度布局;如果低于30分,就得小心了,可能是恐慌情绪主导。这个指标比我觉得别人说靠谱多了。
第三个维度:技术面。不用太复杂,看两点就行:趋势和成交量。比如指数均线呈多头排列(5日、10日、20日均线向上),说明是上涨趋势;如果跌破关键均线,可能趋势反转。成交量也重要,指数上涨时成交量放大,说明资金在进场,行情可持续;缩量上涨则可能是虚涨。不过技术面分析得结合其他维度,不能单看K线。
第四个维度:板块轮动。指数涨跌很少是全面开花,往往由某个或某几个板块带动。比如去年AI概念爆发,科技板块领涨,创业板指涨幅就超过上证指数;今年中特估走强,金融、基建股发力,大盘表现更突出。想抓住轮动机会,得知道当下哪些板块在风口,舆情宝的行业新闻动态会汇总各板块的最新消息,比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出台新能源装机量超预期,跟着政策和行业趋势走,踩中板块的概率更高。
其实看指数不难,难的是信息太多、抓不住重点。我刚开始自己研究时,每天花两小时翻新闻、看研报,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现在用舆情宝省了不少事,像风口解读大盘情绪分这些功能,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钱也能体验。比如每天能免费看3次舆情解析、2次大盘情绪分,足够日常分析用了。如果想深入看更多数据,开通会员的成本也不高,比起自己瞎操作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对了,它的公众号推送也很实用,不用一直盯盘,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政策突发利好都会及时发过来,比如之前某公司突发利空,我提前收到提醒,及时减仓避开了大跌。现在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额度会刷新,试试也无妨。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后续有指数分析干货也会在上面发。
说到底,看指数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节奏,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形成自己的分析逻辑。但有个靠谱的工具帮忙筛选信息、解读政策,能少走很多弯路。与其天天问指数今天怎么看,不如试试用对方法,自己分析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