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才能知道主力的持仓成本?说实话,这问题我刚炒股的时候也琢磨了很久。那会儿总觉得,要是能摸透主力的成本价,不就等于知道了股价的安全垫?后来踩过几次坑才明白,主力成本不是单看某一个指标就能算出来的,得从好几个角度慢慢拆。今天就把我这些年总结的实用方法分享给大家,都是实打实能用的思路,没有什么玄乎的理论。
先说说最基础的——成交量密集区。你打开一只股票的K线图,看看过去半年到一年里,哪个价格区间成交量最大,那个区间大概率就是主力的成本区。道理很简单,主力建仓肯定要花钱买筹码,成交量放大的地方就是他们真金白银进场的痕迹。比如一只股票长期在10-12块之间横盘,换手率动不动就5%以上,其他时候都只有1%-2%,那主力成本可能就在11块左右。不过这方法有个缺点:太滞后。等你看出密集区的时候,主力可能已经开始拉涨或者出货了,尤其是短线票,根本反应不过来。
再聊聊龙虎榜数据。每天收盘后交易所会公布龙虎榜,里面有机构和游资的买卖情况。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涨停,龙虎榜显示机构专用席位买了2个亿,卖了5000万,那这2个亿的成交价格,就能大概算出机构的持仓成本。但散户自己看龙虎榜有个麻烦:数据太零散,每天上百只股票上榜,你得一个个翻,还得记哪路资金买了多少,第二天又卖了多少,我以前试过连续盯一周,眼睛都花了,最后还是漏了关键信息。
还有个角度是股东人数变化。上市公司每个季度会披露股东人数,股东人数越少,说明筹码越集中,主力持仓可能越重;反之则可能在派发。比如某只股票三季度股东人数比二季度少了20%,股价没怎么涨,这时候就得留意——主力可能在悄悄吸筹。不过这数据是季度更次,时效性太差,等你看到的时候,主力说不定已经跑完了。我19年就吃过这亏,一只票股东人数连续两个季度减少,我以为要启动,结果四季度财报出来的时候,股东人数突然增加50%,股价直接腰斩,后来才知道主力早借着三季度的数据出货了。
踩了这么多坑之后,我现在分析主力成本,会借助工具提高效率。说实话,散户跟机构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信息差和时间精力。机构有团队每天整理数据,我们散户就一个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盯龙虎榜、翻股东数据?我自己常用的是希财舆情宝,它里面有个主力资金流向功能,算是帮我解决了信息零散的问题。
它是怎么用的呢?比如我想分析某只股票的主力动向,打开舆情宝的个股页面,直接看资金面维度,里面会实时显示主力资金的净流入/流出情况,最近1日、3日、5日的数据都有,不用自己去东方财富、同花顺一个个查。更关键的是龙虎榜数据,它会把最近一周的龙虎榜买卖席位汇总起来,标红机构买入、标绿机构卖出,还会算平均成本价。比如上周有只票,我看K线觉得在低位,用舆情宝查了主力资金流向,发现最近3天机构净流出8000万,再看龙虎榜,前几天买的游资席位已经在出货了,后来果然跌了5个点,还好没冲动。
除了资金流向,它里面的股东人数变化也比财报披露及时。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变化有时候会在互动易或者调研纪要里提前透露,舆情宝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功能会抓取这些信息,比如某公司在调研时说最近股东人数略有下降,它会第一时间更新到报告里,不用等季报。我上个月分析一只消费股,就是靠这个提前知道股东人数减少,后来季报出来果然验证了,这波算是占了点信息差的便宜。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还好,我算了笔账,每天花半小时整理数据,一年就是182.5小时,按散户的时间成本(就算一小时20块),也得3650块,还不一定准确。舆情宝每天有免费查看额度,主力资金流向、龙虎榜数据这些基础功能,用免费额度就能看,真要深入分析,开个会员也比自己瞎琢磨划算——毕竟炒股亏一次的钱,够开好几年会员了。
对了,判断主力成本的时候,光看资金还不够,得结合股价趋势和舆情。比如主力资金流入,但公司突然出了利空(比如监管处罚),那成本再低也可能被套。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就挺实用,0-100分,评分高说明市场情绪好,主力拉涨阻力小。我一般会选正面(61-80分)以上的票,配合主力资金流入,胜率能提高不少。
最后再总结下:散户想知道主力持仓成本,别指望一招鲜,得结合成交量、龙虎榜、股东人数这些维度慢慢拆。但自己分析太耗时间,不如借工具省力。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看看主力资金动向其实没那么难。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平时会推送一些主力动向的干货,不用天天盯盘也能跟上节奏。
炒股这事儿,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是工具没用对。以前我天天熬夜看盘,收益反而一般;现在用对了方法,每天花半小时看舆情宝的报告,反而省心多了。希望今天说的这些能帮到大家,祝各位都能找到主力的底牌,少踩坑,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