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读者留言,问我作为散户,到底该不该用量化选股软件app。说实话,以前我也觉得这些工具是机构专用,散户看看K线、听听新闻就够了。但这两年盯盘下来,真的发现手动选股越来越吃力——你想啊,每天几千条新闻研报、上万个股吧帖子,光筛选有用信息就得耗两小时,等你理清楚逻辑,股价可能都波动完了。
后来试着用了几款量化工具,才明白散户和机构的差距,根本不在资金量,而在信息处理效率。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使用经验,聊聊散户怎么选量化选股软件,以及哪些功能才是真正实用的。
先说说选这类软件最该看的第一个点:信息处理是不是真能帮你省时。你知道吗,我以前每天收盘后都要翻十几份研报,眼睛都快看瞎了,结果还经常抓不住重点——有的研报吹得天花乱坠,实际核心观点就一句话;有的看似平淡,却藏着机构悄悄调仓的信号。后来用了能提炼研报核心要点的工具,才发现原来一份研报3分钟就能抓关键:综合评级是买入还是增持、平均目标价多少、业绩预测增速有没有超预期,这些直接关系到要不要跟进的信息,能直接列出来,比自己啃原文效率高太多。
再就是舆情分析,这绝对是散户的软肋。咱们平时看股吧、刷新闻,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看到有人喊利空就慌,看到利好就冲,结果经常踩坑。其实真正有用的舆情分析,得能帮你分辨消息的真假和影响程度。比如上个月有只股票突发股东减持公告,股吧里都在喊跌停,但我用的工具直接给出了舆情评分:65分,正面标签。点开一看,原来减持比例只有0.3%,而且公司刚发布的季度业绩增速超预期,主力资金还在净流入。后来那只股票确实没跌,反而涨了5个点。你看,同样的消息,有没有专业分析,判断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说到这儿,忍不住想提一下我现在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核心功能就抓两个痛点:一是帮你把杂乱的消息变成可参考的评分,二是把专业研报拆成能看懂的要点。比如它的舆情评分,0-100分对应不同标签,像81-100分就是强烈正面,40分以下就是负面,每天打开软件扫一眼评分曲线,就知道这只股票最近市场情绪到底怎么样,不用自己去猜。我之前选消费板块的股票,就是先在它的舆情选股榜单里筛出强烈正面的,再结合财务评分,一下子就缩小了范围,比以前大海捞针式选股省了至少半天时间。
当然,光看舆情还不够,财务健康度也得跟上。很多散户选股票只看净利润增长,忽略了资产负债率、毛利率这些关键指标。去年有只热门概念股,表面看净利润翻倍,结果资产负债率高达85%,商誉占比30%,后来果然爆雷商誉减值。要是当时用工具的财务评分功能,一看近一年财务评分只有35分(负面),可能就不会踩这个坑了。舆情宝的财务评分会拆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这些维度,不光给总分,还能看到具体哪个指标拖了后腿,比自己对着财报表格发呆清楚多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功能是不是很贵?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担心付费问题,毕竟散户炒股本金不多,不想在工具上花冤枉钱。但用下来发现,它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研报解析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刷新几次免费查看机会,真想试试的话,完全可以先不花钱体验。要是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的价格和权益你可以自己去会员页看,我觉得投入产出比还是挺高的——毕竟少踩一个雷,省下的钱就够买很久会员了。
最后再提醒一句,选量化选股软件别贪多求全。咱们散户需要的不是能画几十种技术指标的工具,而是能帮你过滤噪音、抓住核心的过滤器。比如你是趋势投资者,就重点看趋势评级和资金流向;你是价值投资者,就盯着财务评分和估值空间。像舆情宝里的策略选股,就能自己组合条件,比如趋势上涨+舆情强烈正面+一年财务评分良好,这样筛出来的股票,至少在趋势、情绪、财务三个维度上是没问题的,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胜率自然就高了。
对了,想体验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额度虽然有限,但足够你初步判断好不好用。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能收到每日舆情报告推送,不用整天盯盘也能知道市场动态。说实话,散户炒股本来就不容易,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找消息、读研报上,不如借个工具提高效率,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的投资策略,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