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和私信总有人问我,AI概念股最新名单有没有?给一份呗。说实话,以前我也爱到处找这种名单,结果呢?要么是名单里的股票已经涨上天,追进去就套;要么是看似沾边,实际业务跟AI八竿子打不着,纯属蹭热点。后来踩的坑多了,才明白光靠名单炒股,跟闭着眼睛摸奖没区别。今天就掏心窝子分享3个我现在筛选AI概念股的实操方法,都是这几年真金白银试出来的,散户朋友可以照着做。
先拆细分领域,别被AI概念四个字带偏
一开始我也犯过傻,看到AI概念就往里冲,结果买了一堆杂毛股。后来才发现,AI产业链长着呢,不同细分领域的逻辑和节奏完全不一样。比如上游的算力(服务器、芯片)、中游的算法(大模型、框架)、下游的应用(医疗、教育、自动驾驶),每个领域的驱动因素都不同。今年初算力板块先启动,因为当时缺GPU;到了年中,应用端的AIGC开始活跃,因为模型落地出了成果。要是不分清楚,拿着算力股等应用端的行情,肯定踏空。
怎么分?我一般会先列几个核心方向:比如算力里的GPU、数据中心,算法里的大模型训练、AI芯片设计,应用里的智能驾驶、工业软件。这样范围缩小了,目标才明确。比如最近我重点看应用端,就会先把AI+医疗AI+教育的细分方向拎出来,再在里面找标的。
查业务真实性,避开蹭热点的伪概念股
这是散户最容易踩的坑!去年有只股票,名字带智能,股价蹭蹭涨,我当时没细看,跟着买了点。结果财报出来,AI相关收入占比不到5%,纯属蹭热点,后来监管一问询,股价直接腰斩。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我看公司业务,至少会做两件事:
第一,翻最新财报的主营业务构成,看AI相关收入到底有多少,占比高不高。比如有的公司说自己搞AI,但财报里软件开发收入占比90%,AI业务收入才几百万,这种直接pass。
第二,找几份近期研报,看机构怎么说。重点看核心观点里有没有提到具体的AI技术、订单或者合作伙伴。不过研报那么多,一篇篇看太费时间,我现在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它能直接抓取全网研报,提炼核心观点,比如公司AI业务营收占比30%,订单同比增长50%,一眼就能看到重点,省了不少事。而且每天有免费的研报解析额度,不用花钱也能体验,对散户来说很友好。
结合市场情绪和趋势,别逆着大势买
就算公司业务真,也得看市场认不认,趋势在不在。去年有只AI应用股,业务确实不错,但当时市场情绪都在算力上,它就是不涨,拿着干着急。后来我发现,判断市场情绪和趋势,光靠看K线不行,得有数据支撑。
现在我会用两个指标:一是舆情宝的舆情评分,60分以上算正面,说明近期市场对它的消息面、资金面都比较认可;二是趋势评级,直接看是上涨、震荡还是下跌趋势。两个结合起来,比如找舆情评分60分以上、趋势评级上涨的股票,至少能避开那些趋势走坏、市场不认可的标的。记得上个月,我选了只舆情评分75分、趋势评级上涨的AI算法股,拿了两周就有不错的收益,比以前瞎买靠谱多了。
其实筛选AI概念股,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别偷懒,别迷信现成的名单。当然,自己一个个查财报、研报、消息面,确实费时间,尤其对咱们散户来说,又要上班又要盯盘,精力根本不够。这时候用对工具就很重要,像希财舆情宝这种专为散户设计的AI工具,除了刚才说的AI研报,还有AI财报分析、舆情评分这些功能,每天都有免费的解析额度,不用花多少钱就能用上机构级的分析服务。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在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免费体验一下,试试用工具筛选股票的效率。最后想说,AI概念股确实有机会,但名单只是起点,能不能选对、拿住,靠的是对行业的理解和对公司的分析。与其到处求名单,不如花点时间学方法,再用工具辅助,这样才能在AI的浪潮里真正赚到钱,而不是成为被收割的热点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