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两年AI板块火得一塌糊涂,但我身边不少朋友追AI股票反而亏了钱。不是说AI赛道不好,而是很多人根本没搞懂怎么选AI股票——要么听消息追概念,结果买在山顶;要么盯着技术面瞎操作,忽略了公司真实的基本面。今天就掏心窝子分享下我这几年分析AI股票的心得,全是实打实踩过坑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先说说我自己的教训。2023年那会儿AI大模型刚爆火,我看某只AI应用股连续涨了一周,股吧里全是千亿市值的喊单,脑子一热就冲进去了。结果买完没两天,公司发公告说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股价直接跌停。后来才发现,这公司连核心技术团队都没有,纯靠蹭热点炒作。那会儿要是能多花两分钟看看公司的业务结构和机构评级,也不至于踩这个大坑。
所以现在分析AI股票,我第一个看的就是技术落地的真实能力。别听公司吹AI领先,得看两点:一是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落地,比如AI算力服务器、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最好能查到具体客户和订单;二是这些AI业务到底赚了多少钱,营收占比多少,毛利率怎么样。很多公司财报里AI相关收入写得模糊,其实可能就几百万,这种就得警惕。
但问题来了,散户看财报真的头大——密密麻麻的财务数据,光研发费用资本化商誉减值这些词就够绕的。我以前也是对着财报熬夜啃,结果第二天开盘还是抓瞎。后来朋友推荐我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才算解脱了。它会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这些维度,每个维度都有AI评分,最后给个综合财务评分。比如某只AI股,我一看它近一年财务评分才45分,成长能力评分尤其低,再点开明细发现营收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虽然股价在涨,但心里就有数了——这可能是炒作,不敢碰。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扫一眼关注的AI股财务评分,不用自己算数据,几分钟就能判断公司财务健康状况,效率高多了。
第二个要重点看的是行业政策和产业链位置。AI不是孤立的赛道,上游的算力芯片、中游的大模型、下游的行业应用,每个环节受政策和技术迭代的影响都不一样。比如去年算力政策一出来,上游的光模块公司直接涨疯了;今年数据要素政策落地,做数据标注、数据安全的企业又开始活跃。但普通散户很难第一时间搞清楚这个政策到底利好哪些细分板块,等反应过来,股价可能已经涨到位了。
这时候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功能就帮了大忙。它会直接解读政策对哪些板块的影响,比如前阵子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舆情宝里写得很清楚:政策重点支持通用大模型研发,利好具备算法积累的AI公司;同时强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上游GPU、服务器厂商受益。不光说结论,还会讲逻辑,比如为什么算力基建受益,因为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算力支持。这样我就能顺着产业链去找对应的公司,而不是盲目跟风买那些名字带AI的股票。
最后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警惕概念炒作,看机构的真实态度。很多AI股票股价涨得凶,但机构可能根本不买账。怎么判断?看研报和龙虎榜。但全网研报那么多,每篇都几十页,散户哪有时间看?以前我试着每天刷研报,结果看了三天就放弃了,太耗精力。现在用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它会把所有券商研报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比如综合评级是买入还是中性,平均目标价多少,核心逻辑是什么。比如某只AI应用股,表面看股价涨得不错,但舆情宝里显示机构综合评级是中性,平均目标价比当前股价还低10%,这时候就得小心了——机构可能认为它估值太高,随时有回调风险。
其实选AI股票真的不难,难的是信息太多、太杂,散户没精力筛选和分析。我用舆情宝快一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把复杂的信息简化成了能用的数据和结论,比如财务评分、机构评级、政策影响解读,这些都是散户最需要的。而且它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财务评分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体验核心功能,就算想深入用,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踩一次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对了,想免费体验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刷新免费额度;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会推送每日舆情报告和政策解读,不用整天盯盘也能及时知道市场动态。
说到底,AI赛道确实有长期机会,但想从中赚钱,得靠真本事,而不是运气。与其听消息追涨杀跌,不如花点时间学方法、用工具,把分析变得简单高效。希望大家都能在AI板块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而不是沦为概念炒作的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