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几年,我对RSI指标真是又爱又恨。一开始觉得它简单直接,取值0到100,70以上算超买、30以下算超卖,金叉死叉一看就懂,以为掌握了赚钱密码。结果实操起来,好几次看着RSI到了20多的超卖区就急着抄底,股价却跟没看见似的继续跌;有时候RSI金叉刚出现,满心欢喜买入,第二天就被一根大阴线套住。当时真的挺懊恼的,觉得学了个假指标。
后来亏得多了才慢慢明白,单一指标根本撑不起决策。RSI反映的是股价波动的强弱,本质是动量指标,但它看不见公司业绩有没有雷、主力资金在不在跑、市场情绪到底怎么样。就像2023年有只消费股,RSI从80跌到30,我以为超卖反弹要来了,结果没两天公司突然发公告说商誉减值,股价直接跌停——那会儿要是能提前知道这消息,哪会傻乎乎往里冲?
这两年我摸索出一套更稳的方法,核心就是把RSI和趋势、消息面、资金面绑在一起看。尤其是用了希财舆情宝之后,这种多维度验证的思路落地起来顺手多了。今天就把我总结的RSI使用方法和结合工具的实操经验分享出来,散户朋友可以参考着用。
先把基础打牢:RSI指标全称是相对强弱指数,计算的是一段时间内股价上涨幅度和下跌幅度的比率。常用的参数是6日和12日,软件里一般默认这两个周期。6日RSI反应快,适合短线;12日RSI更稳定,适合中线。
最核心的用法有三个:
第一个是看超买超卖区。通常70以上算超买,意味着短期上涨动力快耗尽了,可能回调;30以下算超卖,说明短期下跌过头了,可能反弹。但这里有个坑:牛市里超买的股票可能一直超买,熊市里超卖的能一直超卖。比如2020年那波科技股行情,不少票RSI在80以上待了半个多月,要是死板地超买就卖,能错过一大段涨幅。
第二个是看金叉死叉。当短期RSI(比如6日)从下往上穿过长期RSI(比如12日),叫金叉,可能是上涨信号;反过来从上往下穿,叫死叉,可能是下跌信号。但金叉死叉经常骗线,尤其是在震荡行情里,一天一个叉,跟着操作能把自己累死。
第三个是看背离。股价创新低但RSI没创新低(底背离),可能是见底信号;股价创新高但RSI没创新高(顶背离),可能是见顶信号。这个比前两个靠谱点,但也不是100%准,我就遇到过底背离后又背离的情况,活活多套了20个点。
那怎么提高RSI信号的准确率?我现在的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用舆情宝的趋势评级定方向。它每天会更新股票的趋势,分上涨、震荡、下跌三类。如果趋势评级是下跌,哪怕RSI到了20超卖,我也不会轻易动手——下跌趋势里超卖可能只是下跌中继,就像今年上半年的一些地产股,RSI超卖后又跌了30%。要是趋势评级是震荡或上涨,再看RSI的信号才更有意义。
第二步,看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每只股票舆情宝都会给个0-100分,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40分以下算负面。比如前阵子有只新能源股,RSI刚出现金叉,我点开舆情宝一看,它的舆情评分才35分(负面),报告里提到行业政策收紧,多家机构下调评级,这种金叉信号我直接忽略了,后来果然跌了。反过来,要是RSI超卖时,舆情评分85分(强烈正面),报告里有业绩预增50%,主力资金连续3天净流入,那超卖反弹的概率就大很多。
第三步,结合资金面和大盘情绪。舆情宝里能直接看到主力资金流向和龙虎榜数据,要是RSI金叉的同时,主力资金是净流入的,那信号更靠谱;要是资金一直在跑,金叉可能只是诱多。另外它还有个大盘情绪分,0到100分,70分以上算情绪好,这时候RSI信号的有效性也会提高——毕竟大盘好的时候,个股更容易跟涨。
举个最近的例子:上个月有只半导体股,6日RSI从28反弹到35,和12日RSI形成金叉(短期上穿长期)。我先看趋势评级是震荡,不算坏;再看舆情评分72分(正面),报告里提到公司新产能投产,行业研报多数维持买入评级;主力资金当天净流入5000多万,大盘情绪分75分。这几个条件一叠加,我才决定小仓位试仓,后来三天涨了12个点,虽然不多,但至少没踩坑。
说实话,以前单看RSI操作,十次里能对五次就不错了,现在结合这些维度,胜率能提到七成以上。散户朋友应该都懂,炒股不怕少赚,就怕踩坑,一次深套要好几次盈利才能补回来。
可能有人会说,哪有时间天天看这么多数据?其实不用盯盘,舆情宝有公众号推送功能,你把自选股加进去,它会在关键时候提醒你——比如公司突发利空、主力资金异动,或者你设置的RSI超卖+舆情评分>70的条件触发了,手机就能收到消息。我现在每天早上花10分钟看一下舆情报告,晚上复盘时结合RSI看看信号,比以前整天盯盘轻松多了。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舆情评分可以看,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体验。要是觉得好用,开通会员也花不了多少钱,比起踩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炒股嘛,工具用对了,方向就不容易偏。
最后再啰嗦一句:RSI只是辅助工具,千万别把它当成唯一标准。多维度验证、控制仓位,才是散户长久生存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少走弯路,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