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机构大宗交易买入是利好吗?关键看3个信号

曲顾问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曲顾问 股票顾问
咨询TA

这两周后台不少朋友问我,老师,某股出现机构大宗交易买入,是不是该赶紧上车?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都得先泼盆冷水——大宗交易里的机构买入,真不一定是你想的利好。这事儿我刚入行时也踩过坑,看到机构专用席位买入就冲进去,结果股价没涨反跌,后来才明白这里面门道太多了。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怎么判断机构大宗交易买入是不是真利好,避免踩坑。

机构大宗交易买入是利好吗?关键看3个信号

先说说什么是大宗交易。简单说,就是机构、大股东们买卖股票时,为了不影响股价,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成交,单笔金额通常几百万到上亿。散户看到机构买入,第一反应是机构看好,跟着买准没错。但实际上,机构买大宗交易的原因多了去了:可能是长期布局,也可能是短期套利,甚至可能是帮别人接盘。去年我见过一只医药股,机构大宗交易买了2个亿,结果三天后股价跌了10%,后来才知道是机构帮大股东过桥减持,表面买入实则配合出货。

那怎么判断机构大宗交易是真利好还是假信号?我总结了三个关键指标,都是实打实踩过坑才总结出来的。

第一个看成交价格。如果大宗交易是溢价买入,比如市场价50元,机构51元买,说明机构愿意多花钱抢筹码,大概率是真看好;要是折价太多,比如45元买,可能是机构跟大股东有协议,甚至是短期套利——拿到筹码后第二天在二级市场砸盘,赚差价。我之前遇到一只科技股,机构折价9%买入,结果第二天集合竞价就被砸到跌停,追进去的散户全被套住。

第二个看机构类型和规模。不同机构风格天差地别:社保、保险这类长线资金,买大宗交易往往是看好公司长期价值,可能拿半年到几年;而私募、游资买大宗,很多是短期博弈。去年某消费股,社保基金通过大宗交易溢价3%买入1亿,后来股价半年涨了50%;但另一只股,某私募折价5%买了5000万,三天后就卖光了,股价跟着跳水。另外,单次买入金额太小也别当真,比如某机构只买了几百万,可能只是试仓,说明信心不足。

第三个看公司基本面和后续资金动向。机构买大宗交易,得结合公司本身情况。要是公司刚出了亮眼财报,或者行业出了利好政策,这时候机构买入才靠谱。反之,如果公司业绩下滑,甚至有商誉减值风险,机构突然买入,就得小心是不是接盘侠。去年有只地产股,明明行业政策收紧,机构却大宗交易买了1亿,后来才爆雷是大股东质押平仓,机构被迫接盘,股价直接腰斩。

说实话,散户想搞清楚这些太难了。你得查龙虎榜看机构席位背景,翻股东变动看机构历史持仓,读财报分析公司基本面,还得刷新闻看行业动态——我刚做这行时,为了分析一只股票的大宗交易,熬夜查资料到凌晨,结果第二天还是判断错了。现在我学会用工具辅助,效率高多了。

比如我现在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就帮我省了不少事。它有个主力资金流向功能,能实时抓取大宗交易数据,还能汇总机构的历史操作风格。之前有只新能源股,机构大宗交易买入1.2亿,我用舆情宝一查,发现这家机构过去一年在新能源板块的大宗交易都是溢价买入,且持仓周期平均8个月,属于典型的长线资金。再看股价异动原因分析,发现公司刚公布扩产计划,行业政策也在支持,舆情宝直接给这只股票打了75分的舆情评分,标签是正面——这时候跟着布局,心里就有底了。

最实用的是它能帮你避开坑。上个月有只半导体股,机构大宗交易折价7%买入,我用舆情宝查风险预警提示,发现公司有2亿商誉减值风险,而且机构历史操作里多次折价买入后短期卖出。当时舆情评分只有35分,标签负面,果然三天后股价跌了8%。要是光看机构买入四个字冲进去,又得被套。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种工具肯定很贵吧?其实真不贵。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机构资金流向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次,先体验再决定要不要开通会员。比起盲目跟风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散户炒股,最怕的不是花钱,是花了时间还踩坑。

最后提醒一句:机构大宗交易买入是不是利好,从来不是一句话的事。多看看价格、机构背景、公司基本面,用对工具,才能少踩坑。想试试舆情宝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额度够你分析两三个案例了;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推送市场解读,帮你积累经验。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