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股票这么多年,见过不少朋友盯着K线图算来算去,最后问我:你看这只票从20块跌到15块,回撤到底多少?其实股票回撤的计算本身不复杂,但很多人容易搞混普通回撤和最大回撤,或者忽略计算时的数据选取,今天就结合我的经验,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明确一下,股票回撤本质上就是一段时间内,股价从某个高点跌到低点的幅度,反映了这段时间内的下跌风险。计算时首先要确定两个关键数据:一个高点,一个低点。高点不是随便选某天的收盘价,而是你观察周期内的最高价格,可以是盘中最高价,也可以根据你的交易习惯用收盘价(我个人习惯用复权后的收盘价,这样更贴近实际收益情况);低点同理,是这段时间内相对高点之后的最低价格,注意必须在高点之后,不能拿高点前的低点来算,不然就失去意义了。举个例子,假设观察周期内,某股票在1月10日达到高点20元,之后在2月5日跌到15元,中间没有出现比20元更高的价格,那这段时间的回撤就是(20-15)/20=25%。公式很简单:回撤幅度=(高点价格-低点价格)/高点价格。
不过这里有个容易踩坑的地方,就是观察周期。如果你只算某一周的回撤,和算今年以来的回撤,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计算前一定要先明确你想观察的时间范围,是最近一个月、一个季度,还是一年,或者从你买入那天到现在。我见过有朋友拿全年的高点和某天的低点算回撤,结果发现数值特别大,其实是因为周期拉得太长,包含了好几个波动阶段,这种情况下算出来的回撤参考意义反而不大。
再说说大家常提的最大回撤,这个概念在评估基金或者长期持有的股票时用得比较多。最大回撤不是简单找一个高点和低点,而是要在你设定的周期内,找出所有可能的高点和对应的后续低点,然后计算每个高点到低点的回撤幅度,最后取最大的那个值。比如某股票在一年内有三个阶段:从20元跌到15元(回撤25%),反弹到22元后跌到16元(回撤约27.3%),再涨到25元后跌到18元(回撤28%),那这一年的最大回撤就是28%。计算最大回撤时,需要把周期内所有的高低点组合都列出来,避免漏掉某个更大的下跌阶段,之前我自己手动算的时候,就因为没注意中间出现的新高点,导致最大回撤算低了,后来用表格把所有高低点按时间顺序列出来,才发现问题所在。
为什么要花时间算回撤?很多人觉得知道跌了多少就行,算百分比有啥用?其实回撤幅度直接反映了风险承受能力。比如两只股票,一只回撤10%,一只回撤40%,哪怕后面都涨回来了,但对投资者心态的影响完全不同。回撤40%意味着需要涨66.7%才能回本,这期间如果扛不住割肉,就真的亏了。另外,回撤也是检验交易策略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策略,长期看最大回撤应该是可控的,如果动不动就回撤30%以上,那可能说明策略本身有问题,需要调整。
不过实际操作中,光会算回撤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道回撤发生时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回撤原因的分析:是整个市场大跌导致的系统性回撤?还是个股本身出了利空消息?或者是公司业绩不及预期?不同原因对应的应对方式完全不同。比如市场系统性回撤时,优质股可能错杀,这时候反而是机会;但如果是个股基本面恶化导致的回撤,那可能就要果断止损。
说到这里,就得提我平时遇到的一个麻烦:手动跟踪回撤原因太费劲了。每天要看新闻、公告、研报,还要分析哪些消息和股价波动相关,有时候忙不过来,等发现回撤是因为某个利空消息时,已经跌了不少。后来用了希财舆情宝,这个问题才解决了不少。它有个AI舆情功能,能实时监控自选股的新闻、公告、分析师观点这些消息,紧急的还会通过希财网公众号推送提醒,最关键的是AI会智能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对股价可能有什么影响。每天更新的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里,还会专门写股价异动原因,比如今日回撤主要受行业政策利空影响,公司本身业绩未出现异常,这样我就能快速判断回撤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问题,要不要调整持仓。
另外,它的舆情报告里不只有消息分析,还有技术面和业绩表现这些动态,相当于把回撤相关的信息都汇总到一起了,不用自己再去各个平台翻。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看一眼持仓股的舆情报告,花几分钟就能了解回撤情况和原因,比以前节省了不少时间。
对了,想体验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舆情报告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效果。如果觉得好用,需要看更多功能,再考虑会员,会员价格在购买页有详细的套餐和权益介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
最后想说,计算回撤只是基础,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回撤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优化交易策略。工具是辅助,但用好工具确实能让我们在复杂的市场里更从容一些。希望今天讲的这些,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