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个股的压力位和支撑位到底该怎么定?说实话,这问题我刚入行那几年也头疼过。那时候盯着K线图琢磨半天,画了一堆线,结果股价一动,之前的判断全白费。后来摸爬滚打久了,才慢慢总结出些门道,最近用了新工具辅助,准确率确实提高不少,今天就把这些实战经验掏出来跟大家聊聊。
先说说最基础的传统方法吧,也是我刚开始用的。第一个看历史价格,比如一只股票过去半年在10块到12块之间来回晃悠,那12块大概率就是个压力位,10块就是支撑位。但这里有个细节,得看是不是有效”突破,比如股价冲到12块以上,但没站稳两天又掉下来了,那这压力位就还在;要是站稳了,那可能就变成新的支撑位。不过光看这个不够,有时候股价碰到历史高点,明明看着要突破,结果突然蹦出个利空消息,直接砸下来,这种情况我遇过好几次,后来才明白,得结合成交量看。
成交量这东西真挺关键的。比如股价到了前期压力位,这时候成交量突然放大,股价却涨不动,那大概率是压力位起效了,资金在这儿抛压大;反过来,到了支撑位,成交量缩到地量,股价不跌了,说明抛盘少了,支撑可能就稳了。但我后来发现,成交量也会骗人,比如主力故意放量制造突破假象,等散户追进去就开始砸盘。这时候要是只看技术面,很容易掉坑里。
还有均线,很多老股民喜欢用20日、60日、120日均线当参考。一般来说,股价在均线上方,均线就可能成支撑;在下方,均线就可能成压力。但我见过不少股票,明明均线走得好好的,突然一个政策出来,比如行业监管加强,直接把均线砸穿,支撑位瞬间变压力位。这时候才意识到,技术面只是一方面,消息面的影响有时候比什么都大。
说实话,传统方法的局限就在这儿——太依赖历史数据,忽略了实时消息的冲击。比如一家公司突然发了超预期的业绩预告,或者行业出了利好政策,之前的压力位可能一下子就被轻松突破;反过来,要是突发利空,支撑位也可能瞬间崩塌。我之前有个朋友,光盯着均线买股票,结果公司半夜发了个利空公告,第二天直接跌停,根本不给反应时间。
所以这两年我开始试着把技术面和消息面结合起来看,效率确实高多了。尤其是今年希财网刚上的那个希财舆情宝,帮了我不少忙。它里面有个舆情报告功能,每天都会更新,不光有技术面分析,还会汇总当天的利好利空消息,并分析股价异动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消息驱动。比如前阵子有只股票突然放量冲过压力位,我一看舆情报告,里面写着分析师上调目标价+行业政策利好,双重驱动下股价突破”,这就比单纯看K线图靠谱多了——知道是真突破还是假动作,心里就有底。
而且它的AI还会给每条消息打分,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可能带来什么影响。比如看到公司产品提价”的消息,AI会解读短期利好利润,可能推动股价冲过压力位”,这样我就能提前有个预期。最方便的是,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会推送提醒,不用担心错过关键信息,之前有次我就是收到提醒,及时避开了一个突发利空导致的支撑位破位。
当然了,光有工具还不够,自己得有判断。但说实话,以前我每天花两三个小时搜集消息、分析影响,现在用舆情宝,十几分钟就能看完关键内容,还不用自己瞎猜消息好坏。它每天有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报告、舆情评分这些基础功能,普通股民完全够用;要是想深入研究,比如看看财务健康度或者机构观点,也可以开个会员,具体价格你们可以去小程序看,我算了下,投入产出比还是挺划算的。
总结一下吧,定压力位和支撑位,不能只盯着K线图死磕,历史价格、成交量、均线这些传统方法得用,但更要结合实时消息面。消息影响情绪,情绪推动资金,资金才是决定股价突破还是回调的关键。如果觉得自己搜集分析消息太费时间,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有紧急消息也能及时收到。工具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在自己,但好的工具能帮你少走弯路,这是我这些年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