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被放量上涨”缩量调整”这些词绕晕。看着K线图上突然放大的成交量柱,要么跟着激动追进去,要么吓得赶紧跑,结果十次有八次踩坑。后来亏得多了才慢慢明白,成交量本身只是个结果,关键得搞清楚它为啥变,背后的资金在想啥。
先说说啥是放量和缩量吧。放量就是某段时间的成交量,比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水平突然大了不少,比如平时每天成交5000万,突然某天到了2亿,这就算明显放量。缩量则相反,成交量比平时小很多,比如每天成交1亿,突然缩到2000万,交易冷清得很。
但光知道定义没用,得看它在不同走势里的意义。比如上涨时放量,可能是真有资金看好,抢着买,这时候股价往往能继续涨;但也可能是主力在拉高出货,故意放大成交量吸引散户接盘,后面大概率要跌。下跌时缩量,有时是抛盘减少,调整快到位了;但也可能是没人愿意接盘,股价阴跌不止。你看,同样是放量或缩量,方向可能完全相反,单看成交量根本判断不准。
我后来发现,判断成交量变化的核心,是搞清楚谁在买卖”和为啥买卖”。这就需要结合消息面、基本面这些因素。但普通股民哪有那么多时间盯消息、看财报?我之前就是因为漏掉一条公司利空公告,明明缩量下跌以为是调整,结果吃了个跌停。
现在我养成了个习惯,只要看到股价异动、成交量突然放大或缩小,第一时间会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它的舆情报告里专门有股价异动原因”分析,会汇总当天的利好利空消息,比如是不是出了业绩预告、有没有政策影响,甚至分析师突然改口都能抓得到。更关键的是,AI会直接解读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对股价可能有啥影响。前阵子有只股票缩量横盘半个月,我查了下舆情报告,发现是公司在悄悄布局新业务,虽然还没盈利,但分析师观点都挺积极,舆情评分一直在涨,后来果然放量突破了,这要是以前,我可能早就割肉了。
光看消息还不够,成交量变化能不能持续,最终得看公司本身硬不硬。比如有的股票放量上涨,但财务数据一塌糊涂,这种涨起来也站不稳。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就帮了我不少忙,它有个财务AI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越健康。我会把这个评分和成交量结合起来看:如果放量上涨,财务评分又高,心里就更有底;要是缩量调整,但财务评分低,可能就得警惕是不是基本面出问题了。
其实刚开始用工具时,我也担心花钱不值。但后来发现,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可以免费体验,每天都有舆情评分、舆情报告的免费查看额度,遇到看不懂的成交量变化,随时查一下,基本够用。真要深入分析,开个会员也不贵,一顿外卖钱可能就能帮你避开一个大坑,或者抓住一次机会,投入产出比挺高的。对了,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紧急消息推送,有时候盘中突发利空,公众号提前提醒,比自己盯盘靠谱多了。
说到底,放量和缩量只是表象,背后的资金逻辑、公司质地才是根本。与其盯着成交量瞎猜,不如找个靠谱的工具帮你梳理清楚。现在我看盘时,成交量、舆情评分、财务数据一起看,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