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翻老股票K线图时发现个怪事——2000年代初有些股票价格居然是负数,当时吓一跳以为看错了数字。其实这事儿我刚入行时也琢磨了好久才弄明白,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这段A股历史里的数据小插曲。
先肯定说句大实话:那时候股价压根不可能是负数。要是真能倒贴钱买股票,估计那会儿得排大队抢筹吧?之所以软件上显示负数,全是除权除息和数据处理方式捣鼓出来的结果。
记得2000年代初A股有个特色叫高送转热潮。那会儿上市公司特喜欢用送股、转增股本当福利给股东,10送5算常规操作,狠点直接10送10甚至10送20。举个例子,某股票原本10块钱1股,10送10之后股本翻倍了,股价就得从10块砍成5块才能保持总市值不变,这就是除权最基本的逻辑。但问题来了,要是公司连年高送转,股价就会像切豆腐似的数据越切越小?就像把一块蛋糕反复切小块,每块分量越来越轻?
更关键在于股票软件的前复权功能。现在看K线图时软件默认会把历史股价倒推调整?目的是让K线走势看起来连贯不跳空。比如某股票2005年股价5元时搞了10送10除权后变2?5元,到2006年又10送8除权变1?38元。等你现在打开软件看2005年的股价时,系统会把当年实际5元的股价按后来的送转比例折算回去?这么一折腾,2005年那5元可能就被调成负的了。
这种负数股价本质是数据假象,跟公司当时经营好坏没关系?要是当年真有公司股价跌到负数退市?那得算A股奇观了?现在看历史数据时,记得调不复权模式就能看到真实成交价,但K线会断层;想看连续走势就用前复权,但心里得清楚负数不是真价格。
说起来现在分析股票可比当年省心多了?就像我们团队今年刚上的希财舆情宝?里面有个财务AI评分功能挺实用?它会把公司财报数据浓缩成健康度评分?不像以前看老股票数据得自己换算除权价?现在直接看评分高低就知道公司财务底子怎么样?对价值投资者来说省不少事?
要是想弄明白这功能怎么用,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都有免费额度看财务评分和估值数据?真觉得有用再考虑开会员也不迟?毕竟投资这事儿,先把数据看懂了才敢下手不是?
最后多说一句:不管是看历史股价还是分析现在的股票,搞懂数据背后的逻辑比盯着数字本身更重要?当年那些负股价提醒我们,任何数据都得结合当时的市场规则看,现在有工具帮忙自然更得用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