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科创板和创业板到底有啥不一样?都是A股里带创”字的板块,选股票时总有点分不清。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观察,从几个实际操作中最容易碰到的角度聊聊,帮大家把这两个板块的区别理清楚。
先说说定位吧,这是最根本的区别。科创板2019年开板,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支持硬科技”企业,简单说就是那些搞核心技术的,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这些领域,强调研发投入和技术壁垒。创业板2009年就有了,早期更多是传统行业里的创新企业,后来2020年改革后,定位变成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范围更广一些,像新能源、互联网服务,还有一些消费升级相关的创新企业都可能在创业板上市,可以理解为更偏向创新成长而非纯硬科技门槛,当然现在两个板块都在支持创新,只是侧重点不同。
上市条件这块差异也挺明显,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买到什么样的公司。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只要它符合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或者其他市值+营收/研发投入标准,这对于还在烧钱研发但前景不错的硬科技公司很友好。创业板现在虽然也放宽了盈利要求,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要求企业有一定盈利基础或者营收规模,整体上对盈利的包容性比科创板略低一点。这一点提醒大家,如果选科创板股票,要特别留意公司的研发进展和商业化能力,毕竟没盈利的公司波动可能更大些。
投资者门槛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很多新手朋友最先碰到门槛的时候。科创板开户得满足前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不低于50万元,加上2年以上证券交易经验;创业板现在门槛低一些,前二十个交易日日均资产10万元+2年经验就行。监管层设置这些门槛,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这两个板块的企业成长性高,但不确定性也大,得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再进来。我见过有朋友为了开户借钱凑资金,真没必要,投资不是赌大小,先搞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更重要。
交易规则上也有些细节要注意。比如涨跌幅限制,两个板块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都没有涨跌幅限制,之后科创板是20%,创业板也是20%,这点现在一样了。但申报价格范围有区别,科创板连续竞价阶段,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卖出基准价格的98%;创业板则是上下10%。还有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科创板有,创业板没有。这些规则看着琐碎,但实际操作中很影响下单,比如追涨的时候,科创板的价格笼子限制更严,得算好价格再下单,不然容易废单。
最后说说企业类型和市场风格。科创板公司普遍更年轻,很多还在成长期,研发投入占比高,比如有些生物医药公司,可能一款新药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股价就跟着研发进展大幅波动。创业板里既有成长型公司,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企业,行业分布更杂,消费、医疗、信息技术都有,市场风格上可能更灵活一些。
其实搞清楚这些区别后,选股票时还要结合市场情绪和公司基本面。我自己平时研究这两个板块的股票,会用希财网今年刚上线的舆情宝工具,里面有个风口解读功能挺实用。比如前阵子有个关于新能源技术突破的新闻,我直接在舆情宝里搜这个事件,它能分析出这个技术更利好创业板的新能源企业还是科创板的高端制造企业,具体逻辑是什么,比如是因为创业板相关公司已经有量产能力,还是科创板公司在核心材料上有优势,这样就不用自己去翻几十篇新闻报道了。
另外,选价值股的时候,财务健康度和估值是绕不开的。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对我帮助挺大,它不只是把营收、利润这些数据列出来,还会生成一个财务AI评分和AI估值。财务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比如现金流是否稳定、负债结构是否合理这些;AI估值则能直接看出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对我这种喜欢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这两个指标比单纯看利润表直观多了。关键是每天有免费额度可以看舆情解析和财务评分,不用一下子花太多钱,先体验觉得有用再考虑会员,试错成本很低。
总的来说,科创板和创业板虽然都是服务创新企业,但定位、风险、操作规则各有不同。选哪个板块,得看自己的风险偏好、投资周期,还有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如果是新手,建议先从了解公司基本面和市场规则开始,别急于下单。想进一步研究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有政策解读会第一时间推送;或者直接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查点数据,慢慢积累经验。投资是个长期活儿,多了解一点,就能少踩一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