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卖了部分股票后,持仓成本反而变低了?其实这种情况在交易中挺常见的,今天就结合我的经验聊聊这里面的门道,顺便说说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先从最常见的情况说起:盈利卖出后摊薄成本。比如你10元买了1000股,总成本就是10000元。后来股价涨到15元,你卖了500股,这时候收回的资金是15×500=7500元。剩下的500股,你实际投入的成本就变成了最初的10000元减去收回的7500元,也就是2500元,每股成本就是2500÷500=5元,比原来的10元低了一半。这就是因为卖出的那部分产生了盈利,盈利部分冲抵了剩余持仓的成本,所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我之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还挺高兴,觉得赚了一笔还降低了成本”,后来才发现光看成本不行,还得看股票本身值不值得继续拿。
另外一种情况是补仓后卖出。比如你10元买了1000股,后来股价跌到8元,你觉得机会来了,又买了1000股,这时候总成本就是10×1000+8×1000=18000元,平均成本9元。过了段时间股价回到10元,你卖了1000股,收回10×1000=10000元。这时候剩下的1000股,成本就变成(18000-10000)÷1000=8元,比补仓后的平均成本9元还低。为啥?因为你卖出的这1000股是在盈利状态卖的,盈利部分冲抵了剩余持仓的成本,所以成本就被拉低了。不过这里得提醒一句,补仓不是随便补的,要是公司本身有问题,越补可能套得越深。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交易费用的影响。虽然现在佣金普遍不高,但如果单次交易金额不大,佣金、印花税这些费用分摊到每股上,也可能让成本有点变化。比如你卖股票时产生了10元佣金,这10元会从卖出所得里扣除,间接影响剩余持仓的成本计算。不过这种影响一般很小,主要还是前面两种情况起主导作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成本降低了,是不是就该一直拿着?其实不一定。我之前有只股票,卖了一半后成本降了不少,当时觉得成本这么低,跌也不怕”,结果后来才发现公司出了利空消息,业绩下滑得厉害,幸好及时止损了,不然剩下的持仓照样亏。所以成本变化只是交易的表象,核心还是得判断这只股票后续还有没有持有的价值。
怎么判断呢?我现在看股票,都会先过一遍两个指标:一个是市场情绪,一个是公司本身的财务健康度。市场情绪方面,我用的是希财网今年刚上的希财舆情宝,里面的舆情评分挺实用。每天打开小程序,看看持仓股的舆情评分,分数高说明市场对它的情绪比较正面,利好消息多;分数低就得警惕,可能有不少利空消息在发酵。它还会生成每日舆情报告,里面有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消息汇总,AI大模型会直接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对股票的影响有多大,不用自己费劲去一条条看新闻研报了。
财务健康度方面,就看舆情宝的财务AI评分。这个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好,比如现金流是否稳定、盈利有没有持续增长这些核心问题,AI都会帮你分析好。之前我有只成本很低的股票,就是因为财务AI评分突然降到了60分以下,提示财务健康度变差,才果断清仓的,后来公司果然发布了业绩预警,算是躲过一劫。
对了,希财舆情宝每天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舆情报告额度,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微信小程序希财舆情宝”,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遇到紧急或重要消息,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挺方便的。如果需要看财务AI评分这种进阶功能,也可以看看会员套餐,具体价格小程序里有详细介绍,投入成本不高,但能帮你少踩不少坑。
总之,卖出后成本降低是交易中的正常现象,不用太纠结数字变化。关键是搞清楚背后的逻辑,更重要的是结合股票的舆情、财务等实际情况,判断要不要继续持有。交易嘛,理性永远比一时的成本数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