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看盘的时候经常看到科创板50和科创50这两个说法,有时候在指数页面,有时候在ETF名称里,这俩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说实话,刚接触科创板的时候,我也犯过类似的迷糊,毕竟名字太像了,不仔细琢磨很容易搞混。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个事儿,帮大家把这个疑问彻底弄明白。
其实答案很简单:科创板50和科创50,指的是同一个指数。全称是科创板50指数,平时大家为了方便,就会简称它科创50。就像我们叫一个人的全名和小名,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这个指数是上交所编制的,2020年7月22日正式发布,主要是为了反映科创板市场中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50只股票的整体表现。
那这个指数是怎么选出来的呢?编制规则里写得很清楚,选样范围是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先剔除ST、*ST的,再按照过去6个月的日均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排名,选前50名。要是成分股不符合条件了,比如市值跌出范围,或者流动性变差,每季度会调整一次成分股,保证指数能真实反映科创板的核心情况。说白了,这50只股票基本就是科创板里规模和活跃度都比较靠前的代表,能大致看出科创板整体的走势和热度。
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指数呢?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它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作为观察科创板整体行情的窗口。科创板里的公司大多属于科技创新领域,波动本来就比较大,单看一只股票很难把握全貌,但看科创50指数的涨跌,就能大概知道今天科创板整体是涨是跌,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二是很多基金公司会发行跟踪这个指数的ETF,比如某某科创50ETF,这些ETF的涨跌基本和指数同步,不想自己选股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类基金间接参与科创板投资,风险比单买个股分散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不买ETF,关注科创50指数的动态也挺重要的。毕竟它的成分股都是科创板的头部企业,这些公司的业绩、行业政策、技术突破,都会直接影响指数走势。而科创板的特点就是受政策和行业风口影响特别大,比如出了支持半导体的新政策,或者某类新技术有了重大进展,相关的成分股很可能会异动,进而带动指数变化。这时候要是能及时知道这些消息,理解背后的逻辑,对判断市场方向会很有帮助。
但问题来了,每天那么多新闻、政策、研报,怎么才能高效地抓住和科创50相关的关键信息呢?我自己平时会用希财网今年刚上线的希财舆情宝,它里面的风口解读功能对我帮助挺大。比如前阵子有个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发布,我打开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它会直接分析这个政策利好哪些板块,像科创板里的AI芯片、软件开发这些细分领域就可能受益,还会列出背后的逻辑,比如政策如何促进技术落地、哪些类型的公司能拿到更多资源。这样我就能快速判断,这个风口会不会影响科创50指数,以及哪些成分股可能被带动。
另外,如果想从科创50成分股里挑具体的股票研究,舆情宝的榜单选股功能也能用得上。它可以按舆情评分、财务评分这些指标排序,比如我想找舆情评分高的,就选舆情评分榜单,里面会列出评分靠前的股票,这些股票近期的消息面普遍比较好,风险相对低一些。当然,这只是初步筛选,具体还得结合公司的基本面看,但至少能帮我省去不少翻资料的时间。
对了,希财舆情宝现在有免费体验的机会,大家可以去微信小程序搜索希财舆情宝试试。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评分、舆情报告这些基础功能都能看,遇到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挺方便的。要是觉得好用,想解锁更多功能,再考虑开通会员也不迟,具体的会员套餐和价格可以在小程序里看,丰俭由人。
总的来说,科创板50和科创50就是一回事,不用纠结名称。关键是理解这个指数的意义,并学会通过工具把握它的动态。不管是想通过ETF参与,还是想研究成分股,及时获取信息、看懂背后的逻辑,都是做好投资的基本功。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到有同样疑问的朋友,觉得有用的话,也可以关注一下希财网公众号,平时会分享不少指数和市场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