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港股通交易到底藏着哪些风险?其实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第一步得先分清哪些风险确实和港股通交易挂钩,哪些纯粹是人云亦云,根本不属于这个范畴。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陪客户做港股通的经验,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肯定算港股通交易风险的那些事儿吧,这些都是实打实要留意的。最绕不开 的就是汇率风险,毕竟咱们买港股通是拿人民币换港币交易,中间的汇率波动可不是闹着玩的。前阵子有个客户,股票本身涨了5%,结果汇率跌了3%,最后到手收益直接缩水,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有交易时间差也挺让人头疼,港股上午9点半开盘,比A股早半小时,下午收市又比A股早,有时候A股这边突发利好,港股那边已经收盘了,想跟都跟不上,这种时间错位带来的操作延迟,也算风险之一哦。
再就是市场制度差异带来的风险。港股是T+0交易,当天买了能当天卖,而且没有涨跌幅限制,有时候一只股票一天能跌个20%甚至更多,对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个考验。之前见过有新手追高进去,结果下午就跌懵了,这种制度差异带来的波动风险,港股通投资者必须得认。
那哪些情况其实不属于港股通交易风险呢?我举几个常见的误区。比如有朋友担心A股这边出个政策,港股通标的会不会受影响,这得分情况看——如果政策明确说要调控港股相关行业,那算;但要是政策只针对A股内部,比如调整A股印花税,这对港股通标的的直接影响就很小,这种就不属于港股通交易风险。还有人把A股个股的财务造假风险也算进来,这就更不对了,港股通买 的毕竟是港股,A股公司财务造假,跟你持有的港股通股票有啥关系?除非这家公司同时在A+H上市,但那也是A股个股风险,不是港股通交易本身的风险。
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判风险。港股的信息披露规则、券商研报风格都跟A股不太一样,很多投资者看港股公告像看天书,研报观点又五花八门,好不容易看到条消息,也不知道是利好还是利空。我自己刚开始接触港股的时候,也犯过这毛病,明明是条利空消息,我愣是当成利好解读了,还好当时仓位不重。
后来我开始用工具辅助,试了不少产品,直到今年希财舆情宝上线,才算找到个顺手的。它那个AI舆情功能对港股通投资者来说真挺实用的——你选好关注的港股通标的,它能实时抓全网的新闻、公告、研报,甚至分析师的观点,每条消息都用AI分析是利好还是利空,可能对股价有啥影响。要是碰上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直接推提醒,不用老盯着手机刷资讯。每天早上我都会看一眼它的舆情报告,里面把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消息、技术面分析都整理好了,比自己瞎琢磨省事儿多了。
其实说到底,分不清风险有时候就是因为信息没吃透。如果你也觉得看港股信息费劲,想试试用工具帮自己过滤噪音,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报告额度,体验一下就知道,及时准确的信息解读,对避开那些本不该属于你的风险有多重要。
最后再啰嗦一句:港股通交易有它的特殊性,咱们把精力放在汇率、交易制度这些真正相关的风险上就行,至于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就别自己吓唬自己了。做好信息功课,选对工具,才能在港股通里走得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