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做股票那几年,我最怕遇到涨停板,不是因为涨得少,而是涨停后第二天总拿不准该走还是该留。好几次明明是洗盘,我却当成出货清仓了,结果眼睁睁看着股价继续涨;也有过把出货当洗盘,死拿着被套,最后割肉在低点。后来我慢慢总结,其实涨停后第二天的K线形态里藏着不少主力意图,今天就把我这些年观察到的常见洗盘K线形态和判断思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总在洗盘和出货间纠结的朋友。
先说第一种,高开低走的大阴线。这种K线看着吓人,开盘直接高开,然后一路往下砸,收盘跌好几个点,甚至把昨天涨停的涨幅都吞掉一半。刚开始我看到这种走势,第一反应就是“完了,主力跑了”,赶紧跟着卖。但后来发现,有些时候这反而是洗盘。关键在哪?得看位置和量能。如果这只股刚启动没多久,股价还在相对低位,涨停后第二天高开低走,但成交量没放得特别大,甚至比昨天涨停时还小,那洗盘的概率就高。主力往往是利用高开制造出货假象,吓走那些追涨的散户,然后在低位接筹码。我之前遇到过一只股,涨停后第二天高开5个点,然后一路砸到跌3个点,当时我也慌了,后来才发现那天换手率才5%,比前一天涨停时的8%还低,而且盘口虽然砸单多,但每次到关键支撑位就有大买单顶住。当然,光看K线和量能还不够,消息面也很重要。如果当天根本没什么利空消息,甚至还有利好,那主力借高开洗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第二种常见的是十字星,不管是阳十字星还是阴十字星,只要实体小、上下影线明显,都可能是洗盘信号。这种K线的特点是多空博弈激烈,股价在涨停价附近来回震荡,最后收盘和开盘价差不多。我发现这种形态出现在涨停后第二天,尤其是股价处于中期上涨趋势中时,洗盘概率很高。主力通过来回震荡,让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散户觉得“涨不动了,要调整了”,纷纷交出筹码。判断要点还是成交量,洗盘的十字星通常成交量会萎缩,因为主力没真出货,只是在震荡中换手。如果成交量突然放大好几倍,那就要小心了,可能是真的在出货。
还有一种是带长上影线的K线,比如“射击之星”形态,开盘后冲高到涨停价附近甚至更高,然后快速回落,留下一根长长的上影线。很多人看到这种K线会觉得“上方抛压太重,涨不上去了”。但我经历过几次后发现,要是这只股前期涨幅不大,而且上影线是在早盘快速拉起来又砸下去,下午股价反而慢慢企稳,没再创新低,那很可能是主力在测试上方抛压,顺便洗掉短线获利盘。比如有一次,某股涨停后第二天早盘冲到涨停价,然后几分钟内砸到涨2个点,当时我以为要套人了,结果下午股价慢慢回升到涨5个点,后面几天继续涨。这种时候,主力其实是用快速冲高制造压力假象,让散户害怕追高,同时把短线客洗出去。
讲了这么多形态,可能有朋友会问:怎么区分洗盘和出货呢?我自己总结了三个要点,供大家参考。第一看股价位置,低位涨停后的回调,洗盘概率大;高位涨停后出现异常K线,出货风险高。第二看成交量,洗盘时成交量通常温和,不会突然放巨量;出货时往往伴随着天量成交。第三看消息面,这也是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股价跌了,但公司根本没利空,甚至还有利好消息没兑现,那洗盘的可能性就很大。
说到消息面,以前我总是手忙脚乱,涨了跌了都要自己去翻新闻、看公告,有时候消息太多还分不清真假,解读也不到位。现在我每天开盘前都会花10分钟看一下持仓股的舆情动态,用的是今年刚上线的希财舆情宝。它有个AI舆情功能挺实用的,能实时监控全网消息,包括新闻、公告、研报这些,关键是AI会自动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可能对股价有什么影响。每天还会更新一个舆情评分,评分高说明消息面整体向好。比如前几天某持仓股涨停后第二天低开,我赶紧去看它的舆情报告,里面显示虽然股价跌了,但当天有分析师上调了目标价,而且公司刚发布的订单公告是利好,舆情评分比前一天还高。结合成交量没放大,我就判断是洗盘,没动,后面果然又涨起来了。
说实话,以前没有工具辅助的时候,光靠K线和量能判断,失误率挺高的。现在有了舆情监控,相当于多了个“消息过滤器”,能帮我快速抓住核心影响因素。而且这个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看到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消息汇总,对于咱们普通股民来说,试错成本很低。如果你也经常因为消息面混乱而误判行情,不妨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体验一下,反正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
最后再提醒一句,洗盘和出货的判断没有绝对标准,K线形态、成交量、消息面要结合起来看,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是得靠自己。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K线形态和思路,能帮你少踩一些“卖飞”或“被套”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