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老股民聊天,发现大家对创业板的退市规则还是一知半解,有人说“不就是股价跌太低才退市吗?”,也有人觉得“只要公司还在运营就没事”。说实话,要是真这么想,踩雷风险可不小。这几年创业板退市案例里,不少公司就是因为投资者没看清规则,抱着“等反弹”的心态一直持有,最后血本无归。今天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经验,把创业板退市的具体条件掰扯清楚,再聊聊怎么提前避开这些“雷区”。
先说说最常见的财务类退市,这也是大部分公司退市的主因。简单说,就是公司业绩连续不达标。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而且营收(扣非前后孰低)低于1亿元,这种情况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也就是戴*ST帽;如果下一年还是这样,直接退市。另一种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同样先*ST,下年不改善就退市。还有一种更严重的,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连续两年也会退市。以前我帮人看财报,单是找净利润和营收数据就得翻半天,还得自己算扣非后的数据,现在有工具辅助确实省心多了。
然后是交易类退市,这个和股价、交易活跃度直接相关。比如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或者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200万股,这两种情况都会直接退市,而且没有退市整理期,踩上了基本没缓冲机会。还有一种是市值问题,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也会被终止上市。记得前几年有只股票因为股价长期在1元附近晃悠,每天成交量就几万手,当时提醒身边人注意,有人没当回事,最后真就退市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规范类退市主要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有关。比如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或半年报,超过两个月就会被退市;或者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被证监会认定为“重大违法”,也会直接退市。还有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比如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不足10%,而且在规定期限内没解决,同样会退市。这种“非业绩”因素导致的退市,往往来得突然,比如突然被爆出财务造假,股价连续跌停,等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最后是重大违法类退市,这是性质最严重的。比如公司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会被强制退市。这种情况一旦查实,基本没有挽回余地,而且退市后很难重新上市,投资者损失通常最大。
知道了退市条件,更重要的是怎么提前规避风险。我自己的经验是,别等公司戴帽了才紧张,要在“苗头”阶段就警惕。比如财务类风险,重点看净利润、营收、净资产这几个核心指标,以前对着财报一张张表找数据,眼睛都花了,现在用工具辅助效率高很多。比如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它的AI财报功能里有个“财务AI评分”,直接给公司财务健康度打分,分数越高说明财务越稳健,退市风险自然就低。像前面说的净利润为负、营收不达标这些问题,财务AI评分会直接反映出来,不用自己对着财报算半天,对非专业的投资者来说特别友好。
还有就是舆情风险,很多退市股在退市前,其实已经有不少负面消息了,比如业绩预告变脸、被监管问询、股东大额减持等等。但散户往往要么没看到消息,要么看到了也分不清是真是假,是利空还是利好。这时候舆情监控就很重要,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会实时监控全网消息,不管是新闻、公告还是研报,每条消息都能智能分析是利好还是利空,还会生成每日舆情评分。如果有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比如之前有只股票突发被立案调查,我就是收到公众号提醒后赶紧去看舆情报告,里面详细分析了事件影响,果断避开了后续的连续跌停。
对了,它还有个AI估值功能,能判断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一般来说,退市风险高的公司,估值往往偏离合理区间,要么被炒作到离谱,要么因为业绩差被严重低估但没反弹希望,AI估值能帮着判断这种“异常”,避免踩进估值陷阱。
其实规避退市风险,核心就是“提前看、及时避”。财务数据和舆情消息是两个最重要的信号,以前靠自己研究费时费力还容易漏,现在用工具辅助确实省心不少。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舆情报告查看额度,像财务AI评分和AI估值这些需要会员,但基础功能已经能满足日常风险筛查了,投入成本不高,换来的是对资金的保护,我觉得挺值的。如果想试试,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有重要消息也能及时收到提醒。
总之,创业板退市规则看着复杂,但只要搞清楚核心条件,再借助工具提前监控财务和舆情风险,就能大大降低踩雷概率。投资最重要的是保住本金,避开退市股,才能在市场里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