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读者留言,问科创板退市流程的问题。说实话,做股票顾问这些年,见过太多投资者因为对退市规则一知半解,拿着*ST股舍不得割肉,最后眼睁睁看着股票退市的。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聊聊科创板退市流程里那些最容易被搞错的描述,帮大家把认知误区一个个捋清楚。
先说说科创板退市的基本流程,这是避免踩坑的前提。和主板比,科创板退市流程其实更强调“市场化”和“快速出清”,主要分几个环节:退市风险警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戴帽”,*ST标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但这里要划重点:不是所有退市情形都要走完全部流程,不同退市类型的处理方式差很远,这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举个最常见的错误描述:“科创板股票只要被*ST,第二年肯定退市”。这说法我起码听过几十次,每次都得反复解释——*ST只是“风险预警”,不是“退市判决书”。比如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当公司连续两年触及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或者净资产为负,就会被*ST。但如果第三年公司把财务指标改善了,比如营收上去了,净利润转正了,是可以申请撤销*ST的,根本不会退市。我之前跟踪过一家科创板公司,2023年被*ST,2024年靠着新产品营收翻倍,最后成功摘帽,股价反而涨了不少。所以*ST后别慌,先看公司能不能改善指标,这才是关键。
再看另一个错误认知:“科创板所有退市都要经过暂停上市环节”。这就把交易类退市和其他类型搞混了。交易类退市是科创板的“特色”,比如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这种情况根本不会暂停上市,直接就终止上市了。去年有只科创板股票,因为连续22天股价在0.8元左右晃悠,当时很多投资者觉得“反正会暂停上市,到时候再卖”,结果等来的是直接退市公告,连反应时间都没有。这种“一步到位”的退市规则,一定要记牢。
还有人把财务类退市的标准简化成“净利润为负就退市”,这也是错的。科创板财务类退市要看“组合指标”:要么是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要么是净资产为负,连续两年才会*ST,第三年还不达标才暂停上市,第四年仍不达标才终止上市。单独净利润为负,但营收超过1亿,或者净资产为正,都不会触发财务类退市。比如有些科技公司,前期研发投入大,净利润可能连续几年为负,但营收一直在增长,这种就不算财务类退市风险。
那怎么提前发现退市风险?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开盘前必看手里股票的舆情报告。说实话,公司的财务异常、监管问询、违规操作这些退市“前兆”,其实都会通过公告、新闻慢慢释放信号,就怕大家平时不注意。比如去年有只股票,连续收到交易所问询函,问的都是财务真实性问题,当时我用希财舆情宝看它的舆情报告,里面明确写了“公司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存在规范类退市风险”,舆情评分也从70多分掉到了40分。这种时候不管股价短期涨跌,都得高度警惕。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我日常用的工具——希财舆情宝。它最实用的就是能实时监控股票的利空消息,像财务异常、监管处罚、信息披露违规这些,AI会直接标红提醒,还会分析对公司的影响有多大。每天更新的舆情报告里,会把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消息、财务健康度都汇总好,不用自己去翻几十份公告。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省心的是紧急消息会通过希财网公众号推送,比如之前有只股票突发“被立案调查”,我5分钟就收到了提醒,这比自己刷财经新闻快多了。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重大违法类退市”和“规范类退市”。重大违法类是指公司搞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这种一旦查实,直接终止上市,没有挽回余地;规范类退市则是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出问题,比如年报迟发、公章失控,这种如果公司能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是有可能恢复上市的。之前有公司因为年报难产被*ST,后来赶在最后期限前披露了年报,最后撤销了风险警示,这就是规范类退市和重大违法类的区别。
最后再强调一个点:科创板退市后不能重新上市。主板退市股还可能通过重组、借壳恢复上市,但科创板明确规定“退市后不可重新上市”,所以一旦终止上市,手里的股票基本就成了废纸。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对*ST股、舆情评分持续走低的股票,别抱侥幸心理,及时止损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大家平时没时间天天盯公告、看新闻,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额度能看舆情评分和报告,紧急消息公众号会推,不用自己费神分析。毕竟对散户来说,避免踩雷比抓住涨停更重要,你们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