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港股通每日投资额度到底是多少亿?说实话,作为每天跟市场打交道的人,这个问题我几乎每周都能碰到。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观察,给大家说清楚这个事儿,顺便聊聊额度背后那些普通投资者容易忽略的细节。
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目前港股通分为“北向通”和“南向通”,额度是分开算的。北向通就是境外投资者买A股,包括沪股通和深股通,这两个每日额度现在都是520亿元人民币;南向通是境内投资者买港股,沪市港股通和深市港股通每日额度各42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里得提醒一句,额度不是固定不变的,监管层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比如2023年就调过一次,所以大家如果要查实时数据,最好还是看交易所的官方公告,我平时都是习惯性每天开盘前刷一眼,心里有数。
为什么要设这个额度?说白了就是为了控制跨境资金流动的节奏。你想啊,如果没有额度限制,短期大量资金突然涌入或撤出,市场很容易大起大落,普通投资者根本扛不住这种波动。2014年刚开通沪港通的时候,北向每日额度才130亿,后来随着市场成熟慢慢上调,到现在的520亿,这背后其实是A股国际化程度提高的体现。我记得2015年有次北向额度下午就用完了,当天A股尾盘直接拉了两个点,当时好多散户都懵了,不知道为啥突然涨,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外资抢筹。现在额度提高了,这种“额度用尽导致尾盘异动”的情况少多了,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尤其是在市场情绪特别高涨的时候。
大家平时看盘的时候,其实可以多留意一下额度的使用进度。一般交易软件的“资金流向”板块里都能看到,比如上午10点北向资金就用了300亿,那说明外资今天进场意愿很强,可能对当天的盘面会有支撑;反过来,如果到下午2点额度才用了50亿,那外资可能在观望,这时候就得小心市场缩量震荡。我自己的习惯是,把额度使用情况和北向资金净买入的行业板块结合起来看,比如最近北向连续加仓消费板块,额度用得也快,这时候我就会重点看看消费板块的舆情和基本面,毕竟外资选股通常比较看重长期逻辑。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额度变动这种政策调整,对我们炒股有啥影响?这就涉及到“政策解读”的能力了。比如要是哪天突然宣布上调额度,你得能反应过来:这是鼓励外资流入,对A股是长期利好,尤其是那些外资重仓的板块,像家电、新能源这些。但具体哪些个股会受影响?影响逻辑是什么?普通投资者可能很难快速理清楚。这时候其实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我们希财网今年刚上线的希财舆情宝,它里面有个“风口解读”功能,专门针对这种政策变动、行业事件做分析。比如额度调整这种事,它会直接告诉你利好哪些板块,为什么利好,甚至能列出可能受益的具体个股,逻辑链条写得很清楚,不用自己去翻研报、查资料,省不少事。我上次就用它看了个跨境电商政策的解读,里面提到的几个标的,后面两天确实涨得不错。
不过要说明的是,希财舆情宝目前只支持A股,港股相关的功能还在开发中,所以如果是纯港股投资,这个工具暂时帮不上忙。但如果你主要做A股,又想跟上政策风口,它的“风口解读”还是挺实用的。而且现在每天都有免费的解读额度,不用花钱就能看,我身边好几个老股民都在用,说比自己瞎猜政策影响靠谱多了。
最后再叮嘱一句,额度只是个参考指标,不能光看额度炒股。真正赚钱还是得落到具体个股的基本面和估值上。比如北向资金买了某只股票,你得知道它为什么买,是业绩好还是行业逻辑变了?这些信息其实需要花时间研究,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每天看财报、读研报确实太耗精力。要是你觉得自己没时间做深度分析,也可以关注我们希财网的公众号,里面会不定期发一些市场解读,偶尔还有免费的个股舆情报告,都是团队整理好的干货,我自己每天午休都会翻一翻。
总之,港股通额度这东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记住核心数字,理解它的作用,再结合资金流向和政策变动去分析,慢慢就能摸到门道。投资这事儿,最怕的就是糊里糊涂跟风,多花点时间搞清楚底层逻辑,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