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股票大宗交易有限售期吗 规则解析及影响

资深汪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资深汪经理 股票顾问
贴心姐姐 专业服务
咨询TA

最近后台有个老股民朋友问我:“股票大宗交易有限售期吗?看到某只股票大宗交易成交了好几亿,不知道要不要担心后面抛压。” 其实这个问题我每年都会被问好几次,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观察,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个事儿。

股票大宗交易有限售期吗 规则解析及影响

先直接说结论:A股大宗交易本身没有统一的“限售期”,但具体有没有限售,得看交易的股票类型和交易双方的身份。这话听起来有点绕,我分几种情况给你讲明白。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大股东或者特定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这里得先明确“大股东”的定义——持股5%以上的股东,还有公司的董监高。根据交易所规定,这些人如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票,受让方拿到的股份有6个月的限售期,也就是说6个月内不能在二级市场卖。为啥会有这个规定?主要是怕大股东集中减持冲击股价,给中小投资者造成影响。比如去年有只消费股,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2%的股份,当时折价率12%,很多散户担心受让方6个月后抛售,结果那6个月里公司出了份超预期的年报,舆情评分一路涨,等限售期到的时候,股价反而比大宗交易价高了不少,受让方也就没急着卖。

但如果是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大宗交易,比如两个机构或者个人通过大宗交易买卖股票,只要他们不是大股东或董监高,那受让方拿到股票后第二天就能卖,没有限售期。这种情况在市场里也不少见,尤其是一些流通盘比较大的股票,机构之间通过大宗交易调仓,折价率通常在5%以内,对股价影响一般不大。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公司刚上市没多久,原始股东手里的股票还在限售期内,这种股票根本不能通过大宗交易转让,所以也就不存在“限售期”的问题了。咱们平时看大宗交易数据的时候,得先看看交易的股份是不是“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这个在交易所的公开信息里都能查到。

讲清楚规则,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怎么判断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我发现很多散户一看到大宗交易折价就慌,其实没那么简单。去年我帮一个朋友分析某只科技股,连续三天大宗交易,折价率都在8%左右,他当时觉得肯定要跌。我让他先别急,打开希财舆情宝看了下这几笔交易的细节——买方都是机构专用席位,而且舆情宝的AI解读里提到,这几家机构最近刚出了研报,给的目标价比当时股价高20%。后来果然,这几笔大宗交易后,股价没跌反而慢慢涨了,因为机构是真的看好才接盘。

说实话,分析大宗交易不能只看“有没有限售期”,还得结合折价率、交易双方身份、公司基本面这些因素。比如折价率超过10%的大宗交易,就算受让方有6个月限售,也得警惕——是不是股东对公司短期前景没信心?这时候我会习惯性用希财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功能,看看最近公司有没有利空消息,比如业绩预告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之类的。如果舆情评分突然掉下来,那这笔大宗交易可能真得小心;要是舆情评分稳定,甚至有机构研报上调评级,那折价可能只是短期流动性问题。

对了,还有个细节要提醒:如果大宗交易的卖方是“高管”,哪怕他持股没到5%,卖出的股票也可能受“窗口期”限制,比如年报披露前30天不能卖。这些规则虽然琐碎,但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大宗交易的后续走势。我平时会把关注的股票加入希财舆情宝的自选股,它会实时监控这些规则相关的公告,一旦有高管减持的大宗交易,公众号会推送提醒,AI还会分析是不是符合规定、对股价影响多大,省得我自己天天刷公告。

最近有用户问我,免费体验希财舆情宝够不够用?其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每天刷新的免费舆情解析、舆情评分完全能应付日常分析。像大宗交易这种消息,AI解读是利好还是利空,会不会影响股价,一眼就能看到。如果想深入研究,比如看财务健康度或者机构目标价,再考虑开会员也不迟,毕竟投入产出比得算清楚。

最后总结一下:大宗交易有没有限售期,关键看交易双方是不是大股东、董监高,受让方是不是他们减持的对象。规则搞明白后,结合折价率、交易主体和公司舆情动态,才能更准确判断对股价的影响。至于具体怎么跟踪这些动态,我还是推荐大家试试希财舆情宝,毕竟现在分析股票早就不是光看K线图的年代了,消息面、资金面都得跟上,工具用对了,效率能高不少。对了,直接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希财舆情宝”就能免费体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