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新股民朋友问我,说他第一次中签,账户里已经扣款,现在整天坐立不安,不知道上市当天该卖还是该留。他听说别人中新股都是翻倍赚,自己却刷到好几条新股破发的新闻。这问题其实挺普遍的,新股中签一定会涨吗?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股民,我得说,这几年打新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了。
2015年那波牛市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中新股基本等于捡钱。记得有次中了个沪市的票,发行价八块多,上市后连拉七个涨停板,开板那天卖出去,收益率直接超过百分之一百五。那时候身边的人见面都问“今天打新了吗”,没人担心破发的事。但2021年之后情况变了,注册制推行,新股发行数量变多,定价机制也更市场化,我自己就遇到过两次中签后破发的情况。其中一次印象特别深,早上九点半开盘,集合竞价就比发行价低了五个点,开盘后十分钟直接跳水到负十个点,当时握着手机手心全是汗,最后还是咬咬牙割肉了。后来复盘才发现,那只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比行业平均高了近四成,而且当时整个市场情绪低迷,次新股板块连续一周都在调整,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破发其实早有预兆。
要说新股上市后能不能涨,首先得看市场大环境。牛市的时候资金多,场外资金抢着进场,新股作为新鲜标的,很容易被资金炒作,就算公司基本面一般,也可能被推高。但熊市或者震荡市就不一样了,资金谨慎,大家更愿意买有业绩支撑的老股,新股如果没有特别亮眼的亮点,很容易被冷落。我见过2018年的时候,有只新股上市当天就破发,之后连续跌了半个月,中签的人别说赚钱,本金都亏了不少。
发行价和估值也是关键。以前核准制下,新股发行市盈率有天花板,大多在二十倍左右,上市后有估值修复的空间。现在注册制下,市盈率限制放开,有些热门行业的新股发行市盈率能到五十倍甚至更高。如果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地位撑不起这么高的估值,上市后就很可能回调。我每次打新前都会看一下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如果新股发行市盈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心里就会打个问号。但以前看这些数据特别麻烦,得自己去查招股说明书,几百页的文件翻半天才能找到关键数据,等看完了申购时间都过了。
公司基本面和行业热度也不能忽视。同样是新股,有的公司每年营收增长率能稳定在百分之三十以上,研发投入占比高,产品有核心技术;有的公司业绩忽高忽低,靠补贴过日子。这两种公司上市后的表现肯定不一样。还有行业,如果正好赶上风口,比如前两年的新能源半导体,新股上市后翻倍很常见;要是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比如某些传统制造业,就算发行价不高,也可能没人炒作。
不过这些信息零散在各个地方,新闻、研报、招股书、政策文件里都有,普通股民很难快速整合起来。我以前就是因为信息滞后吃过亏,有只新股上市前一天晚上,行业突然出了个利空政策,我第二天早上才看到新闻,等反应过来想卖的时候,股价已经跌了八个点。现在我每天早上都会花十分钟用希财舆情宝看看,它的风口解读功能挺实用的,能针对行业事件和政策做解读,识别利好利空的板块,还会分析背后的逻辑。比如前阵子有个行业政策出台,舆情宝很快就解读出哪些细分领域会受益,哪些可能受影响,我中签的那只新股正好属于受益板块,上市当天就有资金拉,虽然没翻倍,但也赚了十几个点。
另外它的AI财报功能也帮了我不少忙。以前看财务数据只知道看净利润,忽略了现金流、资产负债率这些隐性指标。现在用舆情宝的财务AI评分,直接看分数高低就行,分数越高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AI估值还能判断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有次有只新股,我看发行价好像不高,但舆情宝的AI估值显示“显著高估”,预期上涨空间是负的,我当时就放弃申购了,后来那只新股果然破发了。
其实这些功能用起来很方便,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舆情、报告、评分这些都能免费看。我身边有个朋友,以前打新全靠运气,现在每天用免费额度看几个新股的舆情和财务评分,今年中签的几只新股,破发的一个没中,赚钱的中了三个,投入产出比挺高的。
所以新股中签不一定会涨,得综合看市场环境、发行价、公司基本面和行业热度。与其靠猜,不如用工具帮自己做判断。想试试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免费看看新股的动态,慢慢就能避开破发的坑,提高打新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