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入市那几年,总听老股民聊起90年代的股市,说那会儿交易得去营业部填单,屏幕上的股票代码都是手写的。当时就好奇,中国股市到底走了多少年?后来翻了不少资料,才慢慢理清楚这条从无到有的发展脉络。
算起来,中国股市的起点通常从1990年算起。那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2月19日正式开业;一个月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也跟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股市正式拉开序幕。到今年2025年,刚好是35年。
早期的股市更像个“试验田”。那会儿上市公司没几家,交易规则也简单,散户占了绝大多数。我看过一些老照片,营业部里挤满了人,大家盯着黑板上的股价变动,手里攥着纸质交割单,涨跌全靠消息面。那时候信息传播慢,一条政策新闻可能要隔天才能到散户耳朵里,跟风操作的情况特别普遍。
2000年后,股市开始加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机构投资者慢慢入场,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印象比较深的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制度差异,这算是股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之后,市场才真正开始向成熟迈进。
2010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让股市多了双向交易工具。但对普通散户来说,分析难度也变大了。以前只看股价涨跌,后来得考虑资金面、政策面、国际形势,信息越来越多,反而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记得那会儿研究一只股票,光财务报表就得啃半天,还不一定能看懂里面的门道。
这几年变化更大,科创板开板、注册制推行,市场越来越强调信息披露和价值投资。但新问题又来了,每天铺天盖地的新闻、研报、政策解读,散户根本没时间一一筛选。就像前阵子有个行业政策出来,我刷了一上午手机,各种观点都有,到底利好哪些板块,逻辑是什么,完全理不清。
后来朋友推荐我用希财舆情宝,说是2025年刚上线的新工具,专门帮散户处理这些信息。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微信小程序,发现它的“风口解读”功能还真挺实用。不管是行业事件还是突发政策,它都能直接分析出利好利空的板块,把逻辑讲清楚,还会列出可能受影响的个股范围。不用再自己去翻各种来源,省了不少时间。
其实研究股市历史久了就会发现,不管市场怎么变,信息不对称始终是散户最大的痛点。早期是信息太少,现在是信息太多但不会筛选。就像我以前看财报,光看净利润、营收这些指标,根本判断不出公司真实的财务健康度。现在用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会生成一个财务AI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公司财务越健康,还有个AI估值,能直接看出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对我们这种没时间做深度研究的人来说,等于多了个专业助手。
而且它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评分、财务评分、研报评级这些关键信息,不用花钱也能看。我算了下,日常分析完全够用,真需要更多功能再考虑开会员,投入产出比挺高的。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先打开希财网公众号看看早报,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花十分钟扫一眼当天的舆情动态和财务评分。比起以前自己埋头查资料,效率高多了。如果你也觉得每天处理股市信息太累,文末有入口,免费体验下试试,反正每天都刷新额度,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