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分时图,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键盘。突然,成交量柱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股价却像被施了定身术似的纹丝不动。这种熟悉的矛盾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当时我误把放量滞涨当作主力吸筹,结果第二天就被埋在了跌停板里。
成交量这个指标啊,就像股市里的温度计。但很多人只盯着红绿柱子的长短看热闹,却读不懂背后的门道。今天我就把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的成交量分析法掰开了揉碎了说,保准让你听明白这个"量价关系"的大学问。
先说说最基本的量价配合。记得去年春节前那波急跌吗?当时大盘连续三天缩量下跌,我当时在雪球上写了个帖子:"这就像汽车下坡还轻踩刹车,等量能缩到极致就该反弹了"。果不其然,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就来了根放量长阳。不过要注意,单日放量可不能盲目追,得看后续有没有持续量能支撑。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观察:成交量突然放大不一定是买入信号。去年某科技股在横盘三个月后突然爆量上涨,当时全网大V都在喊"突破在即",结果第二天就爆出大股东减持的消息。所以说,看见放量先别急着激动,得结合消息面看是不是有猫腻。这时候要是能有工具实时监控舆情,估计能少踩不少坑。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的新发现。最近在用希财舆情宝的时候,发现它的AI能自动标注每条消息的利好利空属性。有次某消费股盘中突然放量拉升,舆情宝立马弹出消息提醒:公司正在被传收购传闻,但根据历史数据,这类传闻的落地概率不足三成。后来果然证实是假消息,这要是搁以前,我八成又要当接盘侠了。
再教大家个绝活——成交量形态的"三阶分析法"。第一阶段是筑底期的地量震荡,这时候的成交量就像休眠的火山,得耐心等着;第二阶段是试盘期的温和放量,主力在这儿边洗盘边吃货;第三阶段才是主升浪的持续放量。但要注意,如果第三阶段出现量能异常放大,反而可能是见顶信号。
有朋友要问了:"怎么判断什么是异常放量?"这里有个简单公式:当日成交量超过过去20日均量的150%,且股价波动幅度小于3%,就要警惕了。去年9月某新能源股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日成交量突然暴增到月均量的2倍,但股价只微涨0.5%,结果隔周就开启了暴跌模式。
不过光看成交量还不够,得学会结合其他指标。我常用的"量价四维分析法"就包括:量能变化趋势、资金流向分布、筹码集中度、以及市场情绪热度。最近发现希财舆情宝的机构报告里,居然把这些维度都整合成了可视化图表,连北向资金动向和龙虎榜数据都实时更新,确实省了不少查资料的时间。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散户和机构的信息差已经不是隔着条河,简直是隔着太平洋。上个月我统计过,光是要盯完自选股的公告、研报、股吧讨论,每天就得花3个小时。后来用舆情宝的监控功能,设置好关键词后,重要消息直接推送到微信,突发事件还有特别提醒,这才算从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爬上了救生艇。
记得有天下班在地铁上刷到某公司的突发利空,当时离收盘只剩15分钟,多亏舆情宝的推送及时,让我赶在跌停前成功撤退。这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真比中新股还刺激。所以说啊,现在的炒股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善用工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