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早上买包子,前面排了八个人,我愣是等了二十分钟才买到。老板娘说:"小伙子你要是早来五分钟,根本不用排队。"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错失的那支消费股——要是早三天进场,收益能多赚半个月工资。
你们发现没有?股票市场就像包子铺,排队太长说明肉馅快卖完了,根本挤不进去;完全不用排队又怕买到隔夜货。我做了八年职业投资人,今天掏心窝子说三个接地气的判断方法。
先说个反常识观点:真正的好机会往往藏在"无人问津处"。去年三月份新能源板块集体回调,有个做储能的朋友急得睡不着觉,天天问我"现在进场是不是找死"。结果呢?当时敢在60日均线附近分批建仓的人,三个月后基本都吃到了20%以上的波段。
判断进场时机得看三个面:基本面、技术面、情绪面。基本面就像包子铺的面粉储备,你得知道老板是真缺钱甩卖还是暂时周转不灵。我习惯用"三表联动法"——现金流量表比利润表重要,资产负债表比现金流量表诚实,这三个表要像俄罗斯方块那样严丝合缝才对得上。
技术面最怕生搬硬套。前阵子有个粉丝拿着MACD金叉的截图问我能不能进场,我一看周线图还在下降通道,直接劝他再等等。记住,技术指标就像体温计,高烧39度肯定要吃药,但37.5度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中暑,得结合其他症状。
情绪面才是真正的胜负手。2020年3月美股四次熔断那会儿,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金融危机来了",我反而开始悄悄建仓。当时用了舆情监控工具(现在想来跟希财舆情宝的功能很像),发现恐慌指数虽然飙升,但机构研报却在暗戳戳调高消费股的评级。
说到这必须提个神器。去年试用希财舆情宝的时候,它那个AI解读功能真的惊艳到我——把晦涩的减持公告翻译成"大股东要套现,但不超过总股本2%",还标注这是"中性偏空"。更绝的是突发消息推送,有次我正在健身房,手机突然震了三次,公众号连发三条某医疗股的紧急公告提醒,让我及时避开了个大利空。
最后说个心法:别总想着买在最低点。我认识个老股民,2018年就在等创业板指跌破1000点,结果指数在1180点就掉头向上,他完美错过整个反弹周期。现在我用希财舆情宝的每日报告,相当于雇了个24小时值班的侦察兵,技术面和基本面报告双管齐下,比自己盯着K线省心多了。
说实话,刚入行那会我也迷信各种神奇指标,直到有次重仓股因为突发政策暴跌15%,才明白信息差才是散户最大的敌人。现在每天花在盯盘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剩下的功夫都用在研究舆情报告上——毕竟花1块钱就能让AI帮我盯20小时盘,这买卖怎么看都划算。
(关注希财网公众号,现在可以免费领取3天舆情宝体验权限,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就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