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一假期前,我总会盯着手机里的理财账户发呆——账户里躺着几万块闲钱,放着吧觉得浪费,买股票吧又怕节后波动。这时候国债逆回购就成了我的"假期理财神器",但怎么操作才能让收益最大化?去年我犯了个低级错误,活生生少赚了5天利息,今年我总结了3条血泪经验,或许能帮你避开坑。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2023年五一假期前,有超过60%的投资者都搞错了国债逆回购的计息规则。当时有个朋友在放假前2天买了7天期品种,结果只拿到1天利息,气得他节后三天吃不下饭。这事儿让我意识到,搞懂交易所的计息规则比选品种更重要。
先说最关键的时机选择。以今年4月29日放假为例,如果你在4月25日(周四)买入1天期品种,实际占款天数会跨越整个假期,直接躺赚11天利息。但要是拖到4月26日才操作,就算买7天期的也只能拿到3天收益。这个时间差里藏着真金白银,我去年就是卡着最后交易日操作,结果多赚了全家三天的旅游餐费。
再说个反常识的操作:别只盯着收益率高的品种。有次我看到7天期年化冲到5%就急着买入,结果发现实际到手收益还不如3天期品种。后来才明白,交易所是按实际占用天数计算利息的,遇到长假时短期品种反而占便宜。现在我都是提前用Excel做好日期对照表,把资金可用日、可取日标得清清楚楚。
最近在研究个新发现:配合货币基金能多薅层羊毛。比如4月25日买国债逆回购,4月26日资金到账但不可取,这时候把到账资金立即买入货币基金,假期照样享受收益。去年这样操作,5万块本金多赚了87块奶茶钱。不过要注意各家基金公司的节前申购截止时间,我有次晚提交了10分钟,结果错失整个假期收益。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信息差带来的焦虑。今年准备操作时,我在希财舆情宝上看到实时提醒:有机构预测节前逆回购利率可能突破6%。这个预警让我提前挂好了委托单,果然在利率冲高时成功成交。平时用它监控市场舆情,突发政策解读5秒内就能推送到手机,比刷财经APP省心多了。现在每天花1块钱订阅,光是避开个"乌龙指"操作就值回票价了。
最后提醒各位:4月30日15:30之后就别操作了!这个时间点之后买入的逆回购,资金占用天数直接从节后算起。我有次以为15点收市,结果逆回购交易到15:30,白白浪费了操作机会。现在每到节前,我都会在希财网的公众号设置特别提醒,毕竟有些交易细节,真不是靠人脑能记得住的。
(最近发现个神器,在"希财网"公众号回复"逆回购日历",能自动生成节前操作时间表。需要提醒的是,他们的舆情监控功能可以实时推送央行逆回购操作公告,对判断市场资金面特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