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股票投资时,整个人都是懵的。看着身边有人靠炒股买了房,也有人亏掉了孩子的补习费,心里直打鼓:普通人到底该不该把股票放进资产配置的篮子里?这个问题就像问“南方人要不要囤秋裤”一样,答案全看你的体质和天气。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踩过的坑、赚过的钱,跟你聊聊普通人做资产配置的真实逻辑。
01 先搞明白“资产配置”在防什么
十年前我刚工作,把积蓄全存了定期,觉得“安全”就是理财的全部。直到有次陪老板见客户,那位私募大佬说了句话让我记到现在:“只存钱的人,本质上在用通胀慢性自杀。”那年CPI涨了5.4%,我的存款利率才3%,存得越多亏得越狠。后来才懂,资产配置防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防“单一资产突然死亡”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股票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风险资产,又是唯一能跑赢通胀的常规工具。过去20年上证指数年化收益率约7.5%,看着不起眼?但同期存款利率均值才2.3%。不过这里有个关键:股票收益≠散户收益。就像我们都知道开饭店能赚钱,但具体到街边小店,有人月入十万,有人三月倒闭。
02 三个灵魂拷问判断要不要买股票
去年帮亲戚做理财规划时,我发明了个“三盏灯测试法”。第一盏灯:这笔钱未来三年会不会用到?要是给孩子存留学基金,明年就要交学费,那股票账户就不是理财而是赌场。第二盏灯:看到账户浮亏30%会不会失眠?我见过最狠的老股民,账户绿了照样打麻将吃火锅,但多数人跌10%就慌了。第三盏灯:能不能每周花3小时研究市场?别信那些“无脑定投”的神话,今年某光伏龙头突发政策利空,两天跌掉20%,不看新闻的人根本来不及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现在用的秘密武器——希财舆情宝。自从用了它,早上刷牙时就能听AI解读昨夜美股走势,通勤路上看自选股舆情预警,午休时翻机构最新评级。最救命的是突发利空会有公众号推送,上个月就是靠这个躲过一劫。每天平均不到1块钱,比我买咖啡还便宜,关键是能少踩80%的坑。
03 股票该占多少比例的数学逻辑
有个经典公式可以参考:股票仓位=(100-年龄)%。30岁的人拿70%买股票,50岁降到50%。但现实中得考虑中国股市的特性。我们的市场波动率是美股的2倍,所以实际操作时要打个折。我的改良版公式是:(100-年龄)%×0.7。比如40岁的人,理论仓位42%,实际建议30%左右。
千万别小看这个比例调整。去年市场大跌时,有个客户严格按照25%的股票仓位操作,虽然也亏钱,但靠着债券和黄金的收益,整体账户只回撤了5%。反倒是另一个满仓死扛的朋友,到现在还没解套。
04 比买不买更重要的事
很多人纠结要不要买股票,却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就像纠结要不要买车,却不考虑驾照还没考。这里说三个被忽视的真相:
第一,买股票≠炒股。我认识的真赚到钱的人,都是把股票当资产配置工具,而不是暴富手段。第二,选时比选股重要10倍。2020年3月闭眼买指数的人,现在收益吊打90%的基金经理。第三,信息差才是散户的死穴。去年某消费股突发食品安全问题,我在舆情宝上看到全网舆情15分钟后就清仓了,而很多散户三天后看新闻才知道。
这两年越来越觉得,普通人的资产配置就像做菜。股票是盐,没有它菜没味道,放多了直接齁死。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咸度”,再用智能工具当“味觉检测仪”。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靠人脑追踪所有消息,就像用手工秤称米——不是不行,是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