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3类人最适合炒股赚钱:心态稳的人如何用信息差轻松盈利

证券刘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证券刘经理 股票顾问
财经领域达人 优质创作者
咨询TA

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把杯子重重一放:"又跌了5%!"我瞄了眼屏幕,那只他重仓三个月的股票K线活脱脱是个滑雪道。这样的场景我太熟悉了——2018年贸易战那会儿,我也曾在凌晨三点反复刷新美股行情,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差点把咖啡泼在键盘上。

3类人最适合炒股赚钱:心态稳的人如何用信息差轻松盈利

炒股十年,我发现真正能持续赚钱的人,不是那些天天盯盘的"技术派",也不是满嘴市盈率的"数据党"。他们身上有三个特别明显的共同点,第三个尤其反常识,却让我的年化收益从-20%扭转到15%。

第一类人是"钝感力王者"。去年新能源板块集体腰斩时,我的邻居王姐愣是没卖出一股。她每天照常跳广场舞,手机里连炒股软件都没装。直到今年三月政策暖风频吹,持仓市值竟比最高点时还多了20%。这种"选择性失明"看似愚钝,实则暗合行为金融学的"处置效应"理论——过度关注短期波动反而会触发非理性操作。

第二类人堪称"信息过滤器"。有次参加私募交流会,某基金经理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现在获取消息太容易,难的是知道该屏蔽什么。"这话在理,去年某消费龙头爆出食品安全问题,股吧里哀嚎遍野,但懂行的都知道他们刚签下军方大单。果然三个月后股价创历史新高,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差博弈。

说到这里必须坦白,我以前也是个"信息焦虑症患者"。直到去年试用某舆情监控工具,才发现自己过去90%的精力都浪费在无效信息上。现在每天花五分钟看AI提炼的舆情日报,比原来盯八小时屏幕收获更大。比如上个月某科技公司突发高管变动,系统凌晨两点就推送预警,还贴心地用红字标出"该消息可能引发机构调仓"。

第三类人最特别——他们像"反脆弱系统"。2015年股灾时认识的老周让我大开眼界,别人割肉他加仓,但不是无脑抄底。他有个"情绪温度计":当雪球论坛日发帖量突破百万,就开始分批买入被错杀的绩优股。这种逆向思维其实暗合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把市场情绪波动转化成盈利机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普通人怎么修炼这些本事?我的笨办法是建立"投资情绪日记"。每次操作前记录心率、睡眠时长甚至当天的咖啡杯数,三个月后再看这些数据,发现自己情绪波动时做出的决策错误率高达78%。现在遇到股价异动,我会先翻舆情分析报告,看看机构评级有没有变化,重大事项公告是不是有隐藏利好——这些原本要花五小时整理的信息,现在点开手机就能看到AI整理好的利好利空清单。

最近在希财网看到组数据挺有意思:使用智能舆情工具的投资者,持股周期平均延长了2.8倍。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但现实是99%的人根本熬不过十个月。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的心态,而是更聪明的信息处理方式。

突然想起2019年那个暴雨夜,我守着暴雷的医药股整宿没睡。要是当时有个工具能实时监控全网舆情,提前发现代理商集体退货的蛛丝马迹......好在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公众号准时推送持仓股的突发消息提醒,连分析师对业绩电话会的吐槽都整理成"人话版"解读。

说到底,炒股赚钱的关键不在技术分析,而是认知时差。当别人还在股吧里捕风捉影时,你早已看穿消息背后的资金意图。这种差距,可能就值每年15%的收益差。

(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妨去文末体验下我们团队都在用的舆情监测工具。每天省下三小时研究时间,够你读本书或陪孩子搭乐高了。关键是,当信息差变成你的武器时,那点会员费真的不算什么)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