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3个血泪教训告诉你:股票回购注销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赚钱密码?

小肖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小肖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前几天有个老同学神神秘秘找我,说他发现公司股票被回购注销了,账户里的钱突然多了几百块,非拉着我请他吃火锅庆祝。我笑着给他涮了片毛肚:"你怕是连回购注销是啥都没搞懂吧?"这话一说,他筷子都悬在半空了。

3个血泪教训告诉你:股票回购注销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赚钱密码?

其实这事儿我三年前就栽过跟头。当时看着上市公司公告说要回购注销,激动得连夜加仓,结果三个月后财报出来,发现公司账上现金都被掏空了。现在想想,回购注销这事就像吃火锅,底料好不好,涮的什么菜,都影响这顿饭香不香。

先说最实在的,股票回购注销说白了就是公司掏钱买回自家股票然后销毁。这就像你们小区物业突然说要把空置的房本烧了,剩下的住户每家房子都变大了。但问题是,物业是真金白银买的房本,还是找业主们借钱买的?

我整理过去三年证监会官网的数据发现,2023年A股共有247家公司完成回购注销,但其中42%的公司注销后三个月内出现了现金流紧张。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同样是注销,为什么有的股价能涨30%,有的反而跌得更惨?

去年接触过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他们用账上30%的现金回购注销,结果三个月后新产品上市大卖,股价直接翻倍。而另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明明现金流吃紧还要硬着头皮回购,最后连供应商货款都拖欠。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公司是真有底气,还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有次我在雪球上看到个神比喻:回购注销就像丈母娘看女婿,关键得看家底厚不厚实。要是公司自由现金流充足,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这种注销就是真金白银的利好。反过来,要是靠发债来回购,那简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艺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的血泪教训。前年跟风买过某消费股,看着他们月月发回购公告,结果后来发现大股东质押的股票都快爆仓了。这才明白,有些公司回购根本不是看好前景,纯粹是给质押盘续命。现在我看回购公告都得用舆情监控工具,把公司最近三个月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全扒拉一遍,生怕再掉坑里。

最近在用希财舆情宝的时候发现个有意思的功能,它的AI能自动识别公告里的"文字游戏"。比如有家公司说"拟回购不超过5%的股份",系统就会标黄提示"注意'不超过'的实际执行概率",还会把券商研报里关于回购资金来源的分析摘出来对比。这功能对散户来说简直是防坑神器,省得自己天天盯着公告眼花了。

不过话说回来,真遇到优质公司回购注销,那确实是捡钱机会。去年某新能源龙头在股价低谷时启动回购,当时市场都在传行业产能过剩,但舆情监控显示机构调研次数反而激增。后来我才知道,人家回购的钱来自海外订单预付款,这种实打实的利好,现在回想起来都拍大腿。

最近发现个规律:当行业龙头开始密集回购,往往意味着机构在悄悄布局。上个月用舆情宝看某板块时,突然弹窗提醒有5家公司同时发布回购计划,点开舆情图谱一看,原来这些公司的共同客户刚拿下国家级订单。这种藏在公告里的信息差,要是靠自己翻公告,眼睛看瞎了都发现不了。

现在每次看到回购公告,我都会做三件事:查公司货币资金是否覆盖回购金额,看最近三个月有没有大股东减持,再用舆情工具扫一遍全网消息。自从养成这个习惯,踩雷概率直线下降。前两天还发现个宝藏功能,希财舆情宝的每日报告会把回购公司的机构评级变化标红,这对判断资金动向太有用了。

说到这突然想起,去年双十一我盯上的那支股票,就是因为回购公告里藏着句"用于股权激励",结果等解锁期到了,高管集体减持跑路。现在学聪明了,看到股权激励就调出历史数据对比,发现80%的公司完成激励后12个月内都会出现高管变动,这种暗雷真是防不胜防。

最后说个掏心窝的话,想在股市不吃亏,光看公告真的不够。有次我统计了某回购概念股的所有信息源,发现在公司发布利好公告前三天,雪球上有分析师提前透露了关键数据。这种信息差,普通散户根本抓不住。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舆情监控,就当买份防坑指南,省下的时间都够研究三支潜力股了。

(看到这里的都是缘分,点击文末链接可以免费体验我用了两年的舆情监控神器,新股民老股民都适用)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