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后台总能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问我借的这个贷款,利率到底合不合法?年化利率超过多少就算违法了?其实大家有这个疑问很正常,毕竟借钱时最关心的就是成本,要是利率太高,不光还起来压力大,说不定还会踩法律的坑。今天就结合最新的法律规定,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明确一点,贷款年化利率是否违法,得分民间借贷和金融机构贷款两种情况来看,法律规定是不一样的。咱们先从最常见的民间借贷说起——就是非金融机构(比如个人之间、小贷公司等)的借款。2020年8月之后,最高人民法院调整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不再是以前固定的24%36%,而是改成了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限。
这里的LPR可能有些朋友不熟悉,它是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发布的利率,相当于市场上的基础利率。比如2025年8月公布的一年期LPR是3.45%,那4倍就是13.8%。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签民间借贷合同,年化利率超过13.8%,超过的部分法律就不保护了——哪怕合同里写了要还,你也可以拒绝支付;如果已经付了,还能通过法律途径要回来。不过要注意,LPR每个月可能会调整,所以具体的保护上限得看合同成立时的LPR,不是固定数值。
那金融机构的贷款呢?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这些持牌机构,它们的贷款利率是不是也按LPR的4倍算?其实不是。目前法律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没有司法保护上限的说法,但这不代表它们可以随便定高价。银保监会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合规经营,不能搞高利贷,也不能通过收取手续费服务费等名义变相抬高利率。要是你发现某家银行的贷款年化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带有欺骗性,一样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
说到这儿,得提醒大家一个容易踩的坑:很多贷款宣传时说日息万三月息1分,听着利息很低,但实际年化利率可能很高。比如月息1分,看着是每月1%,但年化利率得按复利算(如果是分期还款),实际可能超过12%,要是再加上各种担保费管理费,很可能就超过合法上限了。所以不管对方怎么说,一定要自己算清楚年化利率——记住,法律规定的年化利率必须包含所有费用,不能把利息和其他费用拆开算。
要是真遇到年化利率超标的情况,该怎么办?别慌,有两个办法:一是保留好借款合同、还款记录等证据,直接去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超过部分无效;二是如果是金融机构的问题,打12378银保监会投诉热线,或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监管部门反映。只要证据确凿,法律会支持咱们合法维权的。
最后再强调一句:借钱前一定要仔细看合同里的年化利率,别被低利息的幌子骗了。要是发现利率明显不合理,多对比几家,或者干脆不借,总比借了之后陷入还款泥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