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留言,问“我自己查了好几次征信,会不会影响以后贷款啊?”还有人说“前阵子申请信用卡被拒,是不是因为我查了征信?”今天就结合我接触过的真实案例,跟大家掰扯清楚——查个人征信到底会不会影响征信?
先给结论:自己查征信,基本不会影响征信;但如果是银行、网贷平台这些机构查你的征信,次数多了可能真有影响。这两种查询在征信报告里是分开记录的,性质完全不同。
咱们先说说自己查征信的情况。这种在报告里叫“个人查询”,比如你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云闪付”APP或者线下网点查的,都算这类。央行征信中心明确说过,个人查询是用户了解自身信用状况的正常行为,就算一年查个三五次,也不会被金融机构当成“负面信号”。我之前有个客户张姐,买房前不放心,连续三个月每月查一次征信,后来办房贷时银行也没因为这个拒贷,因为她的查询记录都是“个人查询”,银行反而觉得她信用意识强。
但如果是机构查你的征信,就得小心了。这类查询在报告里叫“机构查询”,具体包括“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后管理”这几种。其中“贷款审批”和“信用卡审批”最需要注意——如果你短期内频繁申请贷款、信用卡,比如一个月内被3家以上机构查了“贷款审批”,金融机构会觉得“这人是不是最近急用钱?还款能力会不会有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审批。
去年有个客户小李,想换手机,一个星期内在5个网贷平台填了申请信息,结果都没批下来。后来他来咨询贷款,我帮他查征信,发现那5次申请都被记成了“贷款审批”查询,银行直接以“近期查询过于频繁,存在多头借贷风险”拒了。其实他资质挺好,月薪稳定、没逾期记录,就是因为不懂机构查询的影响,白跑一趟。
不过“贷后管理”查询不用怕,这是你已经办了贷款或信用卡后,机构定期查你的征信,看看你有没有逾期、新增负债,这种查询对征信没影响,反而是机构风控的正常操作。比如你办了信用卡,银行每半年查一次你的征信,这都是常规操作,不用紧张。
那到底多久查一次合适?自查的话,建议每年查1-2次,比如年初查一次看看有没有异常记录(像莫名的逾期、陌生的贷款记录),年底查一次为第二年的贷款计划做准备。机构查询的话,尽量避免一个月内超过2次,三个月内不超过4次,不然真可能被当成“高风险用户”。
想查征信的话,推荐几个官方渠道,安全又免费。线上可以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注册后申请个人信用报告,第二天就能看到电子版;或者用“云闪付”APP,首页搜“征信查询”,按提示操作,部分城市支持实时出报告。线下的话,带着身份证去当地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点,自助机上刷身份证就能打印,立等可取。
这里要提醒一句,如果查到征信报告里有不明的机构查询记录,比如你没申请过某贷款,却有“贷款审批”查询,一定要马上联系征信中心(电话400-810-8866)或涉事机构核实,可能是信息被盗用了,及时处理能避免更大麻烦。之前有个用户就是发现陌生查询记录,联系后才知道是身份证被冒用申请了网贷,幸好处理及时没造成逾期。
所以说到底,查征信本身不可怕,关键看“谁查”和“为什么查”。自己查是了解信用的好习惯,机构查要控制频率。平时多留意征信报告里的查询记录,别让“无意识的查询”影响了自己的信用。如果实在拿不准自己的查询记录会不会有问题,也可以多看看官方解读,或者咨询专业人士,别自己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