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买基金那阵子,真的被15点前卖出算不算第二天收益这个问题搞得头都大了。记得第一次卖基金,明明是周三下午两点半操作的,结果晚上看收益,发现少了一天的,当时还以为是平台出了bug,跑去问客服,才搞明白这里面藏着个关键时间点。今天就把这个规则掰开揉碎了讲,再说说我后来怎么靠工具避开类似的坑。
先直接说结论:基金15点前卖出,第二天不算收益;15点后卖出,第二天才算收益。听起来有点绕?我拿自己的经历举个例子。去年有只股票型基金,我持仓半个月,周一上午看它涨得不错,想着落袋为安,下午两点就提交了赎回申请。结果当天晚上净值更新,发现收益只算到周一,周二的涨跌跟我没关系了。当时还挺纳闷,后来查了规则才知道,基金赎回是未知价原则,但确认份额和收益计算,全看你提交申请的时间有没有踩中15点这个线。
为什么是15点?因为咱们A股的交易时间是上午9:30到11:30,下午13:00到15:00,基金的申赎净值就是按当天股市收盘后的净值算的。如果你在15点前提交卖出申请,就按当天的净值确认,当天的涨跌都跟你有关,第二天的收益自然就没了;要是15点后才提交,那就得算第二天的净值,第二天的涨跌还得算上,第三天才能确认份额。打个比方,就像咱们去菜市场买菜,下午三点前下单,按当天的菜价算;三点后下单,就得按第二天的菜价了——规则虽然死板,但理解了就不容易踩坑。
不过这里有几个细节得注意,我也是踩过雷才记住的。比如节假日和周末,这个时间点会顺延。去年国庆节前,我想在9月30日15点后卖出一只基金,结果客服告诉我,因为10月1日到7日是假期,股市不开盘,所以9月30日15点后提交的申请,得算到10月8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净值,收益也得算到10月8日。当时白白多持有了7天,中间还跌了点,心疼得不行。所以现在我要是节前想卖基金,都会提前一天15点前操作,免得节外生枝。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QDII基金(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比如投向美股的基金,因为时差问题,净值计算时间会晚一些,但规则逻辑是一样的,只是15点换成了它对应的海外市场收盘时间。不过咱们平时接触最多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基本都按A股的15点来,记住这个核心就够了。
知道了什么时候卖不算第二天收益,但更难的是什么时候该卖。以前我卖基金全凭感觉,要么是看收益率到了心理预期就卖,要么是跌了怕亏赶紧割肉,结果经常卖飞——刚卖完没几天,基金就大涨,或者卖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持仓的重仓股早就有负面舆情,早该卖了。后来我才明白,光懂规则没用,得知道手里的基金到底值不值得继续拿。
这两年我开始用工具辅助决策,就是希财舆情宝。它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能看基金重仓股的舆情趋势。咱们买股票型基金,其实就是买一篮子股票,这些股票的舆情好坏,直接影响基金涨跌。以前我想知道重仓股的消息,得一个个去翻新闻、逛股吧,费时不说,还容易被假消息带偏。现在用舆情宝,它能实时抓取全网的舆情信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股民讨论,都能汇总起来,还能用AI分析出是利好还是利空,最后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我持有的某只基金,重仓股里有只股票的舆情评分连续三天从80分掉到了50分,评分标签从正面变成了强中性,这时候我就会警惕——是不是这只股票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好几只重仓股都这样,可能就是时候考虑减仓了。
除了舆情评分,它的趋势评级也挺直观。每天都会更新股票的趋势是上涨震荡还是下跌,基金重仓股要是多数处于下跌趋势,那基金想涨就很难。我去年有只基金,就是靠着看重仓股的趋势评级,在它刚开始从上涨转震荡的时候卖了,虽然没卖到最高点,但也避开了后来10%的回撤。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还好,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能看几次舆情评分、舆情报告和研报解析,不用一开始就花钱开通会员。你要是想试试,直接在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就能用。我刚开始也是每天免费看几次,觉得确实能帮我避开一些盲目操作,才考虑开通会员的——毕竟比起亏的钱,这点会员费真不算什么。
最后再提醒一句,15点前卖出不算第二天收益,这个规则是死的,但什么时候卖是活的。光记住规则不够,还得结合市场行情、基金重仓股的情况来判断。要是你也经常纠结该不该卖什么时候卖,不妨试试用工具辅助分析,至少能让决策更有依据,而不是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