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阵子,我真的被一手这个词搞晕过。问身边老股民,有人说100股,有人说1000股,查资料又看到不同市场说法不一样,搞得我第一次下单前反复核对了三次。后来带过不少新手,发现大家入门时几乎都会卡在这个问题上——股票里常说的一手,到底是100股还是1000股?
先给结论:咱们A股市场,一手固定是100股,而且必须按手为单位买卖,也就是说最少买100股,多买就得是100股的整数倍,比如2手=200股,5手=500股。但要是换个市场,比如港股或美股,一手的股数就不一定了。港股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股票一手100股,有的500股,甚至还有1000股、2000股的,得看具体公司的规定;美股更灵活,一般是1股起买,没有手的概念,想买几股都行。不过对咱们大部分散户来说,平时主要接触的还是A股,所以记住A股一手=100股基本够用。
知道了一手是100股,接下来就得算钱了。比如一只股票当前股价是15元,买一手就是15元/股×100股=1500元,再加上手续费(佣金、印花税这些),差不多1510元就能成交。但要是股价高的股票,比如上百元的,一手就得上万元,这时候新手容易犯两个错:要么钱不够买一手,要么盲目凑钱买高价股结果仓位太重。我见过有朋友刚开户,手里就两万块,非要买某只200元的股票,买一手就花掉2万,手续费一扣,账户里几乎没钱了,后续根本没法做仓位管理,稍微跌一点心态就崩了。
其实除了算金额,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这一手股票背后的公司到底值不值得买。很多新手只看股价高低,觉得5元的股票比50元的便宜,买10手才5000元,结果踩了绩差股的坑;或者听说某只股票热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买一手试试,最后套在高位。说真的,股价只是表面数字,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情绪、行业前景这些才是根本。就像我前两年帮一个朋友看股票,他买了某只新能源股,说大家都在炒,结果我一看公司财报,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股东人数还在增加(筹码分散的信号),当时就提醒他注意风险,没过多久果然跌了20%。要是当时他能提前看到这些数据,可能就不会冲动下单了。
说到这里,就得提一下我自己常用的工具了——毕竟散户研究股票,最缺的就是专业数据和分析能力。你想啊,一家公司的财报几十页,研报满天飞,股吧里多空观点吵翻天,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挨个看?后来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最实用的就是它的舆情评分和财务评分。比如舆情评分,它会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用AI分析后给股票打个0-100分,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说明近期市场情绪好;40分以下就是负面,得警惕风险。上次我关注的一只半导体股,本来想加仓,结果舆情宝显示评分从75分掉到了42分(弱中性),点开一看,原来是有篇研报提到行业库存压力大,虽然股价没跌多少,但市场情绪已经转谨慎了,我就先停了加仓,后来果然回调了10%。
财务评分也很直观。它把公司的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这些维度,单独打分,最后给个综合分。比如我选股票时,会先看近一年财务评分,低于60分的直接pass——不是说分数低就一定差,但至少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一般,散户没必要去冒这个险。像之前有只消费股,股价看着稳定,但财务评分只有52分(强中性),细究发现资产负债率高达70%,毛利率还在下降,这种公司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行业有风吹草动,股价很容易跌。
可能有人会说:工具是不是要花钱?其实还好,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比如舆情报告、财务评分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次,完全够新手初步筛选股票。你想啊,花几分钟看看评分,就能避开那些明显有问题的公司,比起盲目买股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要是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的价格和权益可以自己去小程序里看,丰俭由人。
最后再叮嘱一句:搞懂一手=100股只是入门第一步,真正赚钱的关键是买对股。与其每天盯盘猜涨跌,不如花点时间用工具把股票的基本面和市场情绪摸清楚。想免费体验的话,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在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的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先试试能不能帮你筛选出优质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