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日线图上的压力位和支撑位到底怎么找才靠谱。说实话,我刚入市那几年也被这个问题折腾得够呛。那会儿盯着K线图翻来覆去看,不是把前期高点当压力位结果股价直接突破,就是把低点当支撑位结果跌穿后套牢,白白交了不少学费。后来摸爬滚打久了,加上这些年用工具辅助分析,才算摸到点门道。今天就掏心窝子分享下我的实操经验,全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教训,散户朋友可以照着试试。
先说说最基础的——历史价格法。这是我最早学的方法,简单但容易踩坑。比如看一只股票的日线图,把过去半年到一年的K线调出来,前期几次没冲过去的高点(比如三次摸到15元就回落),那15元附近就是压力位;反过来,几次跌下去又弹起来的低点(比如两次跌到8元止跌),8元附近就是支撑位。但这里有个关键,得看近期的高低点。我20年的时候吃过亏,拿着一只票看它三年前的20元高点当压力位,结果人家行业风口来了,直接突破创新高,我提前卖飞,悔得拍大腿。后来学乖了,只看最近3-6个月的密集成交区,时效性强很多。
再聊聊成交量密集区。这招比单纯看价格靠谱,因为量在价先。比如某只股票在10元到12元之间反复震荡了一个月,每天成交量都比平时大,那这个区间就是强压力位或支撑位——如果股价从下往上到12元,前期套牢盘可能解套卖出,形成压力;如果从10元往上走,这里买盘多,就成了支撑。但散户常犯的错是只看单日成交量,忽略密集两个字。我以前就盯着某一天的天量高点,结果那是游资一日游,后面根本没人接盘,压力位直接成了摆设。现在我会把日线图缩小,看连续2-3周的成交量分布,哪个价位成交量堆得最高,哪个就是关键位。
技术指标结合着用会更准,但别贪多。我现在常用的是布林带和MACD配合。布林带的上轨一般对应压力位,下轨对应支撑位,中轨是强弱分水岭。比如股价在布林带中轨和上轨之间走,碰到上轨时,结合MACD如果出现顶背离(股价新高MACD没新高),压力位就很可能有效;反过来,下轨附近MACD底背离,支撑位就稳。不过得提醒一句,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去年有只票,布林带下轨支撑+MACD金叉,我以为稳了,结果当晚出了个业绩暴雷,第二天直接跌停破位。所以技术面得结合消息面看,这也是我后来离不开工具的原因。
说到消息面,就得提资金流向了。主力资金的进出直接影响压力位和支撑位的有效性。比如某只股票到了前期压力位,这时候如果龙虎榜显示机构净买入几个亿,那突破压力位的概率就大;要是主力资金连续三天净流出,就算股价到了支撑位,也可能撑不住。但散户看资金流向太费劲了,以前我得翻东方财富、同花顺、雪球好几个平台,数据还不同步,等我汇总完,行情都过了。
后来朋友推荐我用希财舆情宝,才算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有个资金面分析功能,能实时抓主力资金流向、龙虎榜数据,甚至股东增减持动向,直接汇总成图表。比如上个月有只票,日线图看着到了支撑位,我正想加仓,打开舆情宝一看,主力资金连续五天净流出,而且股东人数突然增加了20%(筹码分散),赶紧打消了念头,后来果然跌穿支撑位。现在我看压力位支撑位,都会先打开舆情宝的舆情报告,里面不仅有资金面,还有消息面、业绩面的AI解读,比如有没有突发利好利空,业绩披露会不会超预期,这些都会影响股价能不能突破关键位。
说实话,散户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太分散,没时间盯盘又怕错过关键信号。我以前每天花4个小时看盘、翻新闻、刷股吧,结果还是踩坑——要么是看到利好时股价已经涨完了,要么是利空出来时反应太慢。现在用舆情宝省了不少事,它的风口解读功能挺实用,比如前阵子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出来,它直接告诉我上游锂矿、电池组件板块受益,还能看到相关股票的舆情评分。评分高的股票,支撑位往往更牢固,因为市场情绪好,买盘多;评分低的,压力位就很难突破,这时候就得谨慎。
想试试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查看舆情报告和资金流向数据,不用花钱就能体验。要是觉得好用,开通会员也不贵,一杯奶茶钱换来专业分析,总比自己瞎操作亏几千块强。对了,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推送,不用整天盯盘,有突发情况会提醒你,这点对上班族特别友好。
最后再啰嗦一句,找压力位支撑位没有万能公式,得结合历史价格、成交量、技术指标和资金情绪综合看。工具是辅助,能帮你节省时间、过滤噪音,但最终决策还得自己做。刚开始慢一点没关系,练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觉得有用的话,点个赞让我知道,下次再分享怎么结合趋势线判断压力位支撑位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