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我怎么判断一家公司去港股上市值不值得关注。说实话,这个问题得从根上聊——港股上市的条件和流程到底是啥样的。毕竟一家公司能不能顺利上市、上市后会不会被市场认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逻辑。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跟踪港股的经验,把这事儿给大家说透。
先说说上市条件,港股分主板和创业板(GEM),门槛差不少。主板主要面向成熟企业,创业板更侧重成长型。我当年刚开始研究港股时,光记这些条件就头大,尤其是财务指标这块,又是盈利测试又是市值测试,数据一堆堆的。
主板最常见的是盈利测试,要求最近3个财年累计盈利不低于5000万港元,其中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前两年累计不低于3000万港元。要是达不到盈利要求,也可以走市值/收入测试,比如市值至少20亿港元,最近一个财年收入至少5亿港元。还有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市值至少40亿港元,最近一个财年收入至少5亿港元,前3个财年累计现金流至少1亿港元。这些数字看着简单,实际分析时得扒拉公司好几年的财报,以前我自己算,光核对数据就得大半天,眼睛都花了。
创业板(GEM)门槛低一些,比如上市时市值至少1.5亿港元,最近两个财年累计收入至少3000万港元,而且得有活跃的业务记录。但创业板的监管要求一点不含糊,比如持续上市准则更严,这也是为啥有些公司宁愿多花时间冲主板。
除了财务,公司治理和合规也很关键。比如主板要求至少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市值超100亿港元可降到15%),还得符合香港的《上市规则》和《公司条例》。我见过有家公司,财务指标都达标,但因为股权结构不清晰,递表后被联交所问了好几次,硬生生拖了大半年。
再说说上市流程,整个周期一般6-9个月,快的4个月,慢的一年多也有。我把它分成5步,大家照着这个节奏看,心里就有数了。
第一步是筹备,公司得先找保荐人(相当于上市导师),然后审计财务、梳理法律文件、确定发行方案。这一步最磨人,我以前跟过一家拟上市企业的跟踪,光是审计调整就改了十几版,保荐人隔三差五就提新要求。现在我学聪明了,会用工具辅助判断公司底子怎么样。比如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会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这些维度,直接给评分,最近一年和五年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像我这种非财务专业的,也能快速看出公司营收、净利润是不是真的稳健,有没有藏着商誉减值这类风险。
第二步是递表,保荐人帮公司把申请材料提交给联交所,联交所会在官网披露聆讯后资料集。这时候市场就开始关注了,我会重点看里面的风险因素章节,比如行业竞争、政策依赖这些,都是未来股价波动的隐患。
第三步是聆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开会审核,问的问题都很尖锐,比如为什么毛利率比同行高20%?海外业务合规性怎么保证?。我见过最夸张的,有家公司被问了40多个问题,光回复函就写了200多页。聆讯结果通过后,公司才能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路演和定价,公司管理层去见机构投资者,讲讲业务亮点,机构根据反馈给出报价区间。这时候散户最容易踩坑——别光听故事,得看机构真金白银的态度。以前我得天天刷新闻、逛股吧,生怕漏掉机构调研的关键信息,现在用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就省心多了。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研报、新闻、股吧讨论,直接生成舆情报告,还给出0-100分的评分。比如一家公司路演期间舆情评分从60分涨到80分,明显能看出机构关注度在提升;要是评分掉到40分以下,就得小心是不是有潜在利空没爆出来。
第五步就是上市敲钟了,但这不是结束。上市后6个月是禁售期,原始股东不能卖股票,这期间股价波动往往比较大。我一般会结合舆情宝的趋势评级来看,它每天更新股票是上涨、震荡还是下跌趋势,配合舆情评分曲线,能更清楚现在是该拿还是该走。
其实对散户来说,研究港股上市企业,最难的是信息不对称。公司财报几十页,研报满天飞,自己筛选分析太费时间。我以前就是因为没及时看到一家公司的聆讯反馈函,错过了里面提到的核心技术依赖第三方这个风险,结果上市后股价跌了30%才反应过来。现在用舆情宝,它的风险预警提示功能会直接标出来商誉减值、监管处罚这些雷点,不用自己一页页翻文件。
想试试的朋友,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行,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财务评分、舆情报告也能免费看。不用花钱先体验,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投入成本不高,但能帮你少走不少弯路。平时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行业动态和政策解读,不用盯盘也能及时掌握市场风向。
说到底,了解港股上市条件和流程,不是为了去打新赌运气,而是搞懂企业的底层逻辑——它凭什么上市?上市后靠什么赚钱?这些想明白了,投资才能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