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刚开始琢磨自己做量化交易软件的时候,真是一头扎进了牛角尖。那会儿总觉得自己做就得从0开始写代码,Python、C++学了个皮毛,就敢对着教程敲策略回测框架,结果呢?光是搞定行情数据的API接口调用,就耗了我整整两周——不是数据延迟半小时,就是字段格式不对,回测出来的结果跟实际行情差了十万八千里。后来才慢慢明白,散户自己做量化,真没必要死磕开发软件这个形式,关键是怎么用对工具,把策略逻辑落地。
先说说我踩过的坑吧,估计不少想自己搞量化的朋友也遇到过。最开始我觉得技术是门槛,买了本《Python量化交易》啃了三个月,确实能写个简单的均线策略了,但实盘一跑就傻眼:自己爬的股吧数据不全,研报还得手动复制粘贴到Excel里做关键词分析,光是处理这些数据,每天就得花4个小时。有次好不容易做了个低市盈率+高股息的策略,回测2023年数据年化收益20%,结果2024年实盘买进去,才发现没考虑到其中两只股的商誉减值风险——这就是纯靠财务指标选股的盲区,舆情和风险预警根本没覆盖到。
后来我才慢慢转向工具辅助的思路。与其自己搭框架、爬数据、写模型,不如找个现成的工具把这些脏活累活外包出去,咱们散户把精力放在策略逻辑本身就行。现在我做量化,核心就是用希财舆情宝的几个功能搭因子,反而比以前自己瞎折腾效率高多了。
比如选股票的时候,我会先在舆情宝的榜单选股里筛一遍:先看舆情选股榜单,挑那些舆情评分81-100分的强烈正面股票,这个评分是AI结合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算出来的,0-100分对应不同情绪标签,80分以上基本说明近期市场认可度高,避开了我以前手动看消息面遗漏利空的问题。然后叠加财报选股里的一年财务评分,选80分以上的,这个评分拆解了偿债、盈利、成长等6个维度,比我自己算ROE、毛利率这些单个指标全面多了。最后再看研报选股的买入评级榜,把机构一致看好的标的拎出来——这三个因子一叠加,相当于从舆情热度、财务健康、机构观点三个角度过滤,策略逻辑一下子就清晰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就是用工具筛选吗?算什么自己做量化?其实量化的核心是规则化投资,用明确的因子和权重构建模型,而不是非得自己写代码。我现在的策略里,舆情评分占30%权重,财务评分占40%,研报评级占30%,每周调仓一次,这就是标准的量化逻辑。而且舆情宝能实时更新这些数据,比如某只股票突然舆情评分掉到40分以下(负面标签),系统会在公众号推消息提醒我,不用像以前那样24小时盯盘看新闻。
最让我觉得省心的是AI研报功能。以前为了找研报里的核心观点,我得把十几家券商的研报下载下来,逐字逐句划重点,一篇研报至少看半小时。现在舆情宝直接把研报核心观点提炼出来了,比如公司新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20%,明年有望超预期产能利用率达90%,供需格局改善,还汇总了平均目标价和综合评级,5分钟就能看完一只股票的机构观点——这对散户来说太重要了,毕竟我们没那么多时间泡在研报堆里。
当然,工具不是万能的,但能帮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以前我自己开发软件,光数据清洗就占了70%的时间,现在用舆情宝把这些环节省下来,我能花更多精力琢磨策略优化,比如最近在测试把风口解读里的行业政策因子加进去——像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长这种政策,舆情宝会直接标注利好上游锂矿企业,我就可以把相关概念股纳入备选池,这比自己跟踪政策新闻效率高多了。
如果你也想自己做量化,但又卡在技术或数据上,真的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不用花钱就能体验舆情评分和机构报告,先看看它能不能帮你解决数据处理的痛点。说实话,与其花三个月学编程最后做个跑不通的框架,不如用现成的工具先把策略跑起来——毕竟对散户来说,能稳定盈利的策略,比自己开发软件这个形式重要得多。感兴趣的话,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
其实散户做量化,不用追求高大上,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用对工具,把复杂的技术和数据问题交给专业团队,我们只需要聚焦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这些核心问题——这可能就是散户自己做量化交易软件最务实的答案。